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是一次认识上的飞跃。运用观念文化教育子女至少包括六个基本内容:一是进行初步的爱国主义教育;二是培养孩子诚实正直的美德;三是培养关心他人的情感;四是教导孩子文明礼貌,尊重长辈和团结友爱;五是教育孩子勤劳简朴;六是适当地进行早期的智力开发。根据上述内容,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影响,并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连续性和权威性。即一个人从小到大,只要父母健在,就会连续不断地接受父母的教育。教育环境始终是家庭,教育者始终是父母。父母与子女的血缘关系,供养关系和感情维系关系,决定了家长对子女有很大的制约作用。因此,子女对家长的言行教诲容易模仿、听从或信服。可见,从涵义、内容看,观念文化教育就是扩大了的精神文明教育,属于基本性的精神文明建设工程。
对子女进行物质文化教育。所谓物质文化,是以物质为本的一种文化。家庭环境,经济状况,消费趋向,家庭设施等等,都属于物质文化的范围。物质文化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观念,是物质文明的集中反映。实际上是一种唯物史观,人人都应该接受的基础教育。
从家庭经济水准出发,一般分为温饱型家庭、富余型家庭、小康型家庭、贫困型家庭。与四种家庭经济相适应,也反映四种在程度上有差异的家庭物质文化教育。这种物质文化教育,随家庭经济和家长素质的高低,而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形式和效果。
特别是有些家庭不能正确对待物质文化教育,而造成特别严重的后果。一九九一年十月十五日四川峨嵋二中学生彭足,用榔头砸死了一边啃鸡骨头一边看电视的父亲后,又用刀砍死前来阻止的母亲,弟弟放学回家,又用菜刀砍昏弟弟。全家四口人死了三口,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据彭足交待:“父母很爱他,但要求太高,永远达不到,我恨他们”。父亲指着电视镜头说:“你长大了也要象这些大人物一样给老子风光,当大官,挣大钱,住洋楼,有小车,有权有位,可以欺势压人”。为此,彭足放学回家不准出门,不准与人交往,要一心一意搞学习,一切爱好全部被剥夺。他的一举一动都在父母的监视下。所以,儿子说,家不象个家象个派出所,父母是所长,我是小偷,他逃避这个家,怨恨这个家。由于父亲没有很好地理解物质文化的概念,而是用物质、官位、发大财等错误的思想作误导,致使儿子走上罪恶之道路。社会上还有类似的情况,应引起我们每一个家庭深思……。
家庭在对子女进行物质文化教育的同时,一定要摆正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此言流行甚广。我们认为,在这个表示转折的复句中,两者之间的关系似乎有些本末倒置,如果能够颠倒一下前者和后者的关系,那才能成为至理名言:“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但是金钱却不是万能的”。强调的重点应是后者。金钱,在一定程度上是财富的象征,但绝不是万能的。如果一门心思钻到钱眼里,就会成为金钱的奴隶,形成一种扭曲心态,以致人格残缺,蜕化并最终堕落。敬爱的周总理一生清白,将毕生精力献给祖国建设和解放事业,他没有成为百万富翁,但谁能认为他没有钱呢?他留给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足以流芳百世,万代相传。
对子女进行行为文化教育。所谓行为文化,是指约束家庭成员的行为规范,如科学、教育、卫生、文化等活动准则都属于这一内容。它是提高子女素质和文化水准的根本途径,为培养子女的综合能力,参与社会竞争打下基础。
美国教育家斯特拉夫人说:对人们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得到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从这段精辟的论述中,可以看出观念文化与行为文化,是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的一种必然因果关系。
运用行为文化教育子女,日本人是做得比较好的。一名牌大学毕业生应聘于日本一家大公司,几关都顺利通过了,社长最后面试时意外地问道这位大学生:你在家替父母洗过澡擦过身吗?“从来没有过”。青年人很老实地答道。社长说你明天再来一次,不过你要替父母擦一次身,青年人一口答应。这位青年家境贫寒,父亲早逝,母亲拼命做工,得来的钱,让他考进了名牌大学,且成绩优异。当实践社长要求时,这位青年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握住母亲的脚,他才发现母亲那双脚已象木棒一样僵硬。他情不自禁的搂住母亲的脚,潸然泪下!在读书时,他心安理得用着母亲送来的学费和零用钱,现在他才知道,那是母亲用血汗换来的!次日,青年伤感地对社长说:“我能不能进公司是微不足道的事,现在我才知道,母亲为我受了很大的苦,你使我明白了学校没有学过的道理,我要照顾母亲,再也不能让她受罪了。社长听了点了点头,很好!你明天到公司来上班。
我国不少家庭对行为文化也非常重视,收到了动人的效果。曾有这样一个典型的家庭,父亲是国家的督学,省成人教育的负责人。他对子女教育非常认真,表扬子女是非常吝惜的。他不仅一生忠实地实践,而且还有朴实的理论依据。他常常说:“子女在家挨批评,在外面才会受表扬;在家里把事物看得紧,在外面才会把问题看得重”。因此,父亲一生给儿女的是严厉多于慈爱,是冷峻多于亲热。而儿女一生回报父亲的,是虚名多于实惠,畏却多于亲近。在父亲逝世时,两个大学博士生悲痛欲绝,跪在父亲灵前,大声喊道:“这一切有什么用呢?亲情乃天下之最,名也好,利也好,功也好,禄也好,在亲情面前,又有什么值得夸耀呢?”
在父亲的告别仪式上,一位读博士生的儿子含着眼泪,说,“父亲常常教导我们:成者自成,败者自败,人生在世,要靠自己艰苦奋斗;父亲常常嘱咐我们:要争取成为最优秀者,只有自己做好从事的每一项工作,才能学到真本事,决不要投机钻营;父亲常常叮咛我们:要与人为善,广结善缘,凡事忍字当头,不要跟别人过不去;父亲常常告诫我们“欢乐时要谨慎,艰难时要坚强,多雪中送炭,少锦上添花,特别是要珍惜困难时结下的友谊;父亲常常期望我们:要常怀一颗赤子之心,要有希望,不要有奢望,要知足常乐,不要贪得无厌。”这一段精彩的致词和感悟,是子女受行为文化教育的结果,是对父亲的一种精神反馈,是行为文化所产生的一种巨大力量!
是啊,父亲化着天国之音,怎么不让儿女哭断衷肠!以前总是想父亲退休后,一定要好好供养,让其安度晚年。现在想来何等幼稚,生命不由人安排。没有失去父亲的人,不懂得父亲有随时失去的可能性,与其失去后才大悲大痛,不如失去前,小心珍惜,尽够孝心,献一份子女应献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