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义务教育阶段城市家庭子女教育支出研究课题组”近日得出的研究结果,基于去年5、6月开展的,针对北京、广州、南京、哈尔滨、石家庄、西安、成都、银川8个省会城市近5000名中小学生家长的问卷调查。
从整体来看,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城市家庭每年在子女教育方面支出的平均费用为8754.4元。在调查的家庭中,有36.6%的家庭平均每年教育支出在9000元以上,甚至有2.8%的家庭的子女教育支出超过30000元。然而,家庭教育支出中,用于包括学杂费、食宿费、学习用品费、春秋游、夏令营在内的基础性教育支出上的费用比例,平均仅占家庭教育总支出的19.8%。也就是说,在义务教育阶段,城市家庭的教育支出大多数花在了课外辅导、择校等方面。
其中,76.0%的家庭有课外辅导或培训(含家教)的支出,年平均费用为3820.2元,而这些都是由教育市场提供的。在参与调查的人群中,同时参加两个课外班的占38%,参加三个课外班的占16.7%,竟然有18.7%的学生同时参加了四个或四个以上的课外班。
教育市场的高速发展,满足了学生、家长教育需求的同时,某种程度上也“缩小”了家庭教育的空间。一方面,教育市场细分化、专业化的不断增加,让本应是家长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却因为“也许自己不够专业”而让家长心生胆怯,不敢为之。无论文化知识,还是兴趣爱好,只要同孩子的“学业”、“发展”挂钩,家长的第一反应多为向教育市场“求助”。另一方面,理论、种类繁多的教育课程,又给家长提出了新的挑战――要能成为“专家级”的市场研究员,才能在众多的教育产品、教育类别中为子女挑选优质的、合适的资源。
专家指出,目前国内家庭在教育领域会被两个声音所左右,一种是传统的全日制学校,另一种则是来自市场的声音。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两股力量在推动教育消费的增长。而相对的,来自受教育者本身的声音却很缺乏。教育进入高消费时代,其最大的危害不是低收入家庭无法获得公平的教育产品、教育服务――这只是其中之一;最大的危害,是容易引导教育的异化,让大众相信要花更多的钱才能得到更好的教育服务和教育产品。
当教育进入高消费时代时,我们需要做的,一是受教育者自身及其家庭的教育参与权,更重要的是,教育消费者参与教育的能力也亟待提高。本报记者王怡 (来源: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