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保险的到期保金,在今天看来确实很低,但在当时算是巨款,可就算如此,当时个人来投保的并不多。”中国人寿西安分公司保险理财师别丹军告诉记者,随着保险行业的发展,市民的保险意识逐渐提高,虽然子女储备金保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在不断增长的保险需求下,越来越多的保险产品面世,完全能够满足市民的保障需求。
“子女储备金”黯然退出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不少家长都在当时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为自己的子女投资了一份独生子女备用金保险。“当时的独生子女费是每月5元,大部分是单位来保险公司,直接将这5元投保。”别丹军介绍说,每月交取保费,直到子女18岁,而子女22岁时就可以连本带息取回。如今时限已至,当时的受益人大部分都可以领取此项保金。只是,可该款产品却已默默退出保险项目的舞台。
“这种储备型保险,是在1995年《保险法》出台后,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保险行业相关人士告诉记者,那个时候,客户的需求开始多样化,而市场上出现的保险种类也开始增多,于是,不再能满足客户需求的子女储备金保险,逐渐丧失了存在的意义,保险的方式也出现了重大变革。
“虽然在今日看来,这种储备型保险的作用不大,可是在保险行业的发展进程中,它的出现具有启蒙意义。”别丹军说,这种备用金出现的时机,正是人们寿险意识的萌芽时期,它存在的意义,更多是让人们更好地认知人寿保险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而在它之前,中国的保险大多为财产保险。
风险共担成为公认选择
子女储备金保险的诞生与消亡,可谓演示出了人们保险意识变化的曲线。其实,众所周知,乐于存储是中国人一大共有的习惯,而当问及存储的原因,以备不时之需,几乎成为了大多数人的答案。“自古以来,中国人都有自己承担风险,对未来风险不确定的观念。”寿险行业相关人士告诉记者,投保有两种选择,投给自己腰包和投给保险公司。前者,用自己的腰包应对未来的养老、意外、疾病;而后者,则是由保险公司和你一起,为意外买单,换言之,就是风险共担。
随着子女储备金的消失,人们越来越重视人寿保险,尤其是父母越来越重视对儿女的保险保障。面对市场上出现的多种少儿保险,家长们应该如何选择呢。“家长们在选择少儿保险时,应该要注意一些基本原则。”别丹军提醒,首先应该考虑与孩子息息相关的问题,侧重程度依次为:意外、医疗、教育金储备;其次,还要应该“先大人后小孩”,因为在孩子成长期间,家长才是孩子最大的保险;最后,还要注意先急后缓原则。此外,别丹军还表示,选择少儿类保险,还要优先考虑有豁免权责任的保险产品,而且购买金额不宜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