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只是“钱”的事——一封写给年轻爸爸妈妈的信
我是一个“新爸爸”,我的儿子“瓜瓜”,出生在2008年12月。
和其他父母一样,瓜瓜的出生,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快乐,也给我带来了更多的“责任”。
首当其冲的便是钱。
“吃进去的奶粉进口的一百多块钱,拉出来要用尿不湿,名牌的又一百多块钱,进出都要钱,整个儿一双向收费!”《蜗居》中的这句台词,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我见过不少的家长,宁肯自己省吃俭用,也不能让孩子受委屈。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出手特别大方,心甘情愿地当起了“孩奴”。
我不是“房奴”,也不是“孩奴”,但我绝对不会吝啬对瓜瓜的投入。和我一样,在衡量成本与收益后,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选择重质而不重量——尽可能地推迟生育年龄,在职业和收入较为稳定的时候才生育子女,在一个子女的身上实现投入的最大化。
我想,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孩子的未来前景光明。而我也不例外,我希望瓜瓜能成为个“小小巴菲特”。
为了成为小小巴菲特,我开始为瓜瓜积攒驾驭基金。举例来说,在瓜瓜出生后,我与瓜瓜妈就他今后是否需去海外留学、是否要买学区房,达成了共识。并为此订出了理财目标,并有了明确的时间表(例如10年后要存到100万元),写在字条上放进皮夹。
从今以后,当我想要冲动购物,这张字条就可以提醒我:不要买!
西方有句谚语说,“安度晚年有两种方法:要么认真储蓄,要么死了算了”,其实亲子理财也是同理。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父母,要想成为一个“小小巴菲特”的“富爸爸”,我们必须理财,必须投资。
在为瓜瓜理财时,股票、基金、保险,乃至房产,一个都不能少。
但“小小巴菲特”的长大,这不止是“钱”的事。
孩子要想成为“小小巴菲特”,并不只是学会如何投资。事实上,让孩子建立一套面对物质生活的价值观,其意义远高于只是教孩子如何存钱、赚钱。
这一代的孩子,比我们当年幸福得多,吃的、玩得几乎是唾手可得。父母应从小注意小孩的财商培养,财富可以传承,但能力却必通过学习。成为“富人”还是“穷人”,并不取决于父母留下的“财产”,而在于孩子掌握了多少专业能力与财商知识。
国外一项研究发现,一个人的理财观念,大约在12岁之前左右建立。财商的培养,一定要从宝宝抓起。从小养成的理财习惯,会陪伴孩子一生的。
父母应在孩子性格养成的黄金期,就为孩子种下“致富基因”,让孩子从小就习惯金钱的使用及管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本书也力争能为0-12岁儿童的家长,给出一些培养财商的建议:
父母不要帮子女太多,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拼才懂珍惜;
教子女理财,必须先给他们正确的观念,再来培养他们方法与工具,最后才是给财富;
孩子的财商教育需循序渐进,家长应先教孩子“消费”的观念,然后让他们有“储蓄”的习惯,最后才是如何“投资”。毕竟孩子长大后,只有拥有足够的“储蓄”,才能有余力从事“投资”,并最终成为有钱人。
钱不是万能的。
我总觉得,我不必给孩子太多,一个聪明的头脑,一个积极的性格,完善的教育,成熟的财商,而很多东西并非必须。成长中的孩子,需要的未必是父母的金钱,而是父母的陪伴。
衷心希望每一个孩子毕生幸福。
最后,笔者希望在此向我的太太——瓜瓜妈表示感谢!正是因为她的支持,才有本书的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