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正在错失“人口红利”的积累期
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适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现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对社会保险而言,就是要借助劳动适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较低的时期,加大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力度,使适龄劳动人口承担的社保缴费除用于当期老龄人口社保支出以后,尽可能留下更多的基金结余,以满足未来老龄化提高、适龄劳动人口减少所引发的社会保险基金不足。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除了国家大政方针选择正确以外,客观环境也提供了便利。可以说,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一直处于人口红利时期,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80年代开始出现人口出生率降低、适龄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出现缓慢上升,为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据统计,1982年—2009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5.68%降低到5.05%,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61.5%上升到73%。正是总人口的控制和适龄劳动人口的增长,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口环境。为什么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利用外资稳定增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外国投资者除了从原材料、设备进口和产品出口赚取好处外,就是看中了我国廉价的劳动力。有人估计,我国第二、三产业就业的工人46.5%来自农村的农民工。劳动力资源优势和成本优势是我国成为世界工厂的重要原因。不仅如此,适龄劳动人口增长也是储蓄和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城镇就业人员工资总额从1995年的8255.8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40288.2亿元,全国城镇居民消费从26944.5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21129.9亿元,工资占消费的比例从30.6%提高到33.26%。说明适龄劳动人口增长不仅是居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力量,也是消费增长的重要推手。
在“人口红利”时期,应借助适龄劳动人口稳步增长的机会,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加强社会保险收入征缴,增加社会保险收入和积累,为未来人口老龄化提高带来的社会保险资金需求做出一定准备。事实上,这一时期也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由点及面、由部分人覆盖到几乎全部人群的时期,1995年全国城镇企业职工社会保险收入为1006亿元,2009年增加到16115.6亿元,城镇企业职工社会保险支出从877.1亿元增加到12302.6亿元,到2009年社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18941.5亿元。应该说,社会保险基金规模增长迅速得益于适龄劳动人口的增长。但是,我国社会保险制度至今也是不健全的,城镇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建立社会保险制度,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还在试点。而且现有社会保险结余资金分散在县、市级政府,只有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在部分省、市实现了省级统筹。如果能及早健全这些社会保险制度,并对社会保险结余资金进行投资运作,就能更好地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保险基金需求扩张的问题。
但是,从2010年开始我国适龄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渐下滑,从2009年的72.35%下降到2030年的67.42%,而人口老龄化率2010年已达12%,到2030年将达25%左右。意味着承担社会保险缴费义务的人群在逐步减少,而领取社会保险金的人群逐步增多。如果我国在未来20年里不能在社会保险结余资金投资运营上取得突破和明显成效,要么将加大国家财政负担,要么将难以维持社会保险制度的正常运转。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