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在社会管理中,要实现“小政府,大社会”,鼓励公众参与社会生活,形成“全民自治、自我服务”的社会氛围更是不容忽视。徐建华说:“一个成熟的社会必然是由各类社会主体‘共谋、共建、共管、共享’的‘大社会’,必须想方设法扩大公众参与,提高社会管理的广泛性、渗透性和互动性。”省社工委专职副书记刘润华也表示,在创新社会管理方面,要最大限度地推进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
-纵深
制度框架已建
期待“人”作为
近日,由市社会工作委员会牵头拟出的《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实施意见》等7个文件公布。这些文件是此前《东莞市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意见》的配套。扳指数来,一项项政策的推出,东莞的社会管理创新改革已经搭好框架,铺成大纲。我们期待“人”在制度中的作为。
社会组织发展方面,虽然有政府政策“松绑”和财政支持等好消息传来,但社工人才缺乏的窘境仍不得不提。按照规划,今年底前东莞政府购买的社工要达到1200名左右,但远远无法满足需要。专业技能扎实、工作经验丰富、熟悉东莞情况,能快速融入社区的优秀专业社工人才更缺。另一方面是人才流失,一部分社工考上了公务员,或者攻读硕士、博士;另一部分社工去了薪酬相对较高的广州、深圳等城市。要在框架内理顺肌理,培养、留住人是关键。
再看村(社区)这些最贴近基层民众的机构,本应当充满“民”的味道,是民众自治组织,彰显民众自我管理的力量。而在东莞,它们更像镇街的“派出机构”,经济、治安、计生、社保……事事要管,管得费劲,又难以到位。村、社区不少工作人员也“官僚气”十足,没有服务的观念,导致市民办事时遭遇故意卡壳和刁难。
与此同时,民众也习惯了“被管”的身份,只是把目光投向个人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在一些应当发挥市民作用的公共事务上表现得“事不关己”,对于“公共家园”的认同感很低,整个社会缺乏“全民自治、自我服务”的氛围。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