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来,他们内强素质,外树形象,通过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强化征缴扩面,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据统计,2005年全县参保人数1万余人,征缴基金不到100万元,截止2011年10月,参保人数达5.8万人,征缴突破1000万元,累计工伤案例4056起,支付工伤待遇2251万元。
数据是枯燥的,但数据最能说明问题。成立短短6年时间,衡阳县工伤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工作从弱到强,一路稳扎稳打,有力地为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搭建了一道安全网,分散了用人单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确保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成为“用人单位的减震器、社会安定的稳压器”。
基础,在奋力开拓中发力
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自2004年1月1日实施,衡阳县于2004年12月组建成立衡阳县工伤保险基金管理中心。
面对新成立的部门、不熟悉却十分重要的工作,管理中心成员在摸索中负重前进,从基础工作的小事入手,对内要求全体人员对《工伤保险条例》等政策法规“烂熟于心”;因地制宜,制订适合自身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以制度约束工作行为;对外广泛宣传发动,以政策督促和以事例引导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积极参保。
此外,该中心建立并不断健全了工伤保险业务系统网络,配备较强的专业微机操作员负责信息台帐登记录入。对已参保的用人单位名单经逐一核实无误后,及时录入工伤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帐建档,核发《工伤保险手册》。每月定期把工伤保险参保登记台帐资料逐一与用人单位进行核对,做到帐实相符。
正是在中心人员勇于开拓基础、扎实认真工作的坚持下,该中心的征缴工作一年一个台阶,基金从少到多,中心工作从弱到强,管理逐步规范。几年来,从未出现一例差错,以优质服务赢得了用人单位和参保职工的广泛好评。
扩面,在创新思路中前行
同社会保险领域的任何一项工作一样,扩面工作都不失为重点。然而工伤保险基金的扩面工作更难。它不仅难在新生事物对群众和用人单位而言都有个适应和理解过程,更难在个别商业保险的“拉保”行为褒渎了“社会保险”的深刻内涵。
针对这种局面,该中心一班人没有气馁,而是深入用人单位,与企业和劳动者面对面交流,进行政策宣传,让这一惠民政策深入人心,使扩面征缴从单位的行政强制行为转变为用人单位主动参保的自觉行为。由于政策宣传到位,2005年成立之初参保人数就达到10000余人参保,在全市首屈一指。
在解决扩面难题过程中,创新思路成为管理中心的有力武器。该中心于2006年,率先推行机关事业单位参保,为广大公务员特别是乡镇干部支起了劳动保障网。
2007年,鉴于建筑领域农民工工伤事故较多,工伤风险仅次于煤矿行业,一旦发生工伤事故,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无从保障,用人单位也对因工伤事故引发的“扯皮”行为疲于应付。针对这一现状,该中心积极向上反映寻求政策支持,得到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高度重视,批准为试点县后,联合建设部门对建筑领域农民工参保实行按工程总造价结合建筑行业基准费率缴纳工伤保险基金,以项目部为单位统一参保。此举得到了建筑工程公司的理解支持,更得到了广大农民工的积极拥护。现该县14家建筑工程公司、211个建筑施工项目部全部参加了工伤保险,工伤保险为农民工撑起了一道坚实的劳动安全网。
困难,在无私奉献中破解
“严格意义上说,发生工伤的劳动者多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特别是农民工,本身在家庭中属于中流砥柱,全家人的生活都要靠其劳动收入来支撑,一旦发生工伤事故,更是雪上加霜。”管理中心主任刘文武说,“用人单位为劳动者参加工伤保险后,对受伤劳动者而言,可谓雪中送炭!”
“是工伤保险中心救了我一命,对于身体的进一步康复和今后的生活,我充满了信心和希望。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我们单位参加了工伤保险,尤其是感谢工伤保险维护我的切身利益!”这是某建筑公司项目部廖某由衷地一席话,这也是让中心工作人员倍感欣慰的一席话。事情追朔到2009年8月,某施工项目部建筑农民工廖省有在收缩缝重墙砌砖时,不幸失足跌落到二楼平台上,经协议医院诊断为腰椎爆裂性骨折、神经功能受损、下肢瘫痪。工伤保险中心接到报案后联合局医保股、县建工局第一时间现场调查核实,认定为工伤后及时开具住院介绍信,解决其工伤治疗费之忧。经协议医院治疗一个多月后,廖某伤情基本稳定但仍需进一步康复治疗,在县工伤保险中心关心下,廖某顺利转入省工伤康复医院进行康复治疗,这例工伤,共支付其工伤医疗待遇及一次性伤残补助金16.9万元,现该工伤职工一直按月享受伤残津贴和生活护理费。
几年来,中心人员爱岗敬业,扎实工作在一线,一旦接到工伤报案协助劳动行政部门,无论寒冬腊月,还是酷暑难耐,他们闻风而动,风雨无阻,在第一时间赶到事故现场。通过调查取证核实后,按政策支付工伤待遇,让受伤者及时感受党和政府的温暖,让受伤者免除后顾之忧,让用人单位一心一意抓生产经营。正是他们的这种无私奉献精神,树立了政府依法行政的良好形象,感动了受伤劳动者,构建了一道和谐共生的风景线。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