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认定"48小时规则",人性化修法保障工伤者权
山东微山建筑工人尹广安在工作期间突发脑溢血被送往医院,抢救期间,劳务公司有人来到医院让用呼吸机维持其生命,说一定要坚持48小时。原来,在工伤认定上有个“48小时规则”,即送医后超过48小时才死亡的,就不算工伤死亡。
人命关天,“救人”是第一位的。但在现实中,是要积极抢救“保命”,还是放弃抢救“保工伤赔偿”,居然成了两难选择,且据报道,这令人纠结的“48小时”工伤时限问题,在工伤赔偿纠纷中并非孤例。
这里的“48小时规则”实则来自于《工伤保险条例》。在对工伤的认定中,有三种情形“视同工伤”。这其中就包括了“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情形。
法规作如此规定,自然有它的立法意旨。从医学方面说,突发疾病死亡未必就是“工伤”。因为工伤指的是劳动者在从事职业活动或者与职业活动有关的活动时所遭受的伤害。而突发疾病也有可能是劳动者因职业之外的原因所导致。考虑到证明突发疾病与职业的相关性相对困难,法规为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所以将“突发疾病死亡”的“视同工伤”。而为了平衡资方利益,又对在抢救中死亡的作了限制,即“48小时规则”。
当然,很难说这个“48小时”就是一个科学、合理的时限。但如果必须要一个时限的话,立法所能追求的,只能是相对合理。由此外推至“72小时”或“720小时”,也一样会引发质疑。过分扩充范围也不符合工伤保险制度设立的初衷。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