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医保改革十余年来,医保基金的总支出已超过1500亿元。但回顾过往,不难发现其间充斥着“以物代药”,“光量子”、“鼻激光”等“包治百病”的伪劣器械这些“骗保”黑洞。
秦金培的遭遇在沪上引起热议,其中主流将问题归为“投入不足”。
上海的医保基金为何“不够用”呢?
上海医保基金的筹集和支出数额,直到2010年下半年,方为外界所知。
当时,为了回应医院方面“医保资金不够用”的说法,上海市医保局还披露了几个重要数字。比如,上海2010年的医保基金支出预算为230亿。而且,近三年来,分别以16%、14%、14%的幅度增长,远远超出同期GDP的增速。
南方周末记者了解到,上海医保改革十余年来,医保基金的总支出已超过1500亿元。
按上海市医保局相关负责人接受沪上媒体采访时的说法,这些钱并没有完全“用在刀刃上”。需要“挤出不合理医疗的‘水分’”。
医保基金中究竟有多少水分?
“做大底盘”与“以物代药”
上海住院医保改革启动于1996年,同心医院成为试点医院。
彼时该院的医生、后来成为全国著名打假医生的陈晓兰记得,在医保制度实施之前,院长在会上反复讲,希望全院职工努力学做“蛋糕”,把“底盘”做大,“底盘做大了,奶油啊、水果啊都可以往上堆”。
所谓的“底盘”,指的是医保启动前医院的医疗费用,它是原始的医保预算依据。以后医院获得的医保预算,将在此基础上,根据医院的患者就医人次、次均费用等指标逐年增长。
据陈晓兰回忆,起初医院做大“蛋糕”的手段之一,是“以物代药”。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