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险法》实施一年零一个月后,上海公布了其《社会保险法》实施后的第一笔社会保险账单。账单上的内容或许让上海缓了一口气:上海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征缴收入和支出之间的距离缩小至35.06亿元,这是多年来两者首次出现差距缩小。
这似乎意味着,困扰上海多年的养老金缺口正在合拢。
事实是否真的如此?
缺口到底有多大?
2007年开始,上海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征缴收入一直低于支出,而且这个缺口在逐年扩大。
根据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下简称“上海人社局”)发布的数据,2007年,养老保险的基金缺口为49.55亿元;2008年,缺口就上升至88.63亿元;到了2009年,这一数字是91.86亿元,而从这一年开始,与之对应的财政补贴也突破了100亿元。
而在这个过程中,上海的老龄化不断加剧,使得在职的职工与退休老人之间的比例不断缩小。尚未把外来人口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体系之前,2010年,上海的赡养比是1.5:1。
根据上海计生委预测,在维持现行户籍政策和退休政策不变的情况下,到2020年,上海的赡养系数将急剧上升至70%,而到2050年,将高达90.1%,接近一个在职工作人员抚养一个老人。
2011年7月,上海将针对郊区用人单位从业人员设置的小城镇社会保险(以下简称“镇保”)和针对外来从业人员设置的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以下简称“综保”)纳入城镇职工社会保险(以下简称“城保”)范围内。
这一调整带来的覆盖面扩大,降低了城保的赡养率,也直接形成了2011年度缺口缩小的事实。但是根据复旦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研究团队的测算,包括缴纳率、在户籍和外来人口中的覆盖率等现有状况不变的情况下,上海未来养老缺口依然会呈现扩大的走势。
测算的结果显示,如果在所有政策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到2020年,上海可能会面临831亿元的养老金缺口,如果上海财政收入与工资能够保持同步增长,这一缺口将超过当年财政收入的10%。
而这仅是上海养老保险基金征缴收入与支出之间的动态缺口,尚不包括另一制度变革中的遗留问题个人账户的空账缺口。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