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调整带来的覆盖面扩大,降低了城保的赡养率,也直接形成了2011年度缺口缩小的事实。但是根据复旦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研究团队的测算,包括缴纳率、在户籍和外来人口中的覆盖率等现有状况不变的情况下,上海未来养老缺口依然会呈现扩大的走势。
测算的结果显示,如果在所有政策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到2020年,上海可能会面临831亿元的养老金缺口,如果上海财政收入与工资能够保持同步增长,这一缺口将超过当年财政收入的10%。
而这仅是上海养老保险基金征缴收入与支出之间的动态缺口,尚不包括另一制度变革中的遗留问题——个人账户的空账缺口。
个人账户难做实
上海自2006年开始做实个人账户的试点,根据当时的方案,要按照3%起(即缴费基数的3%)做实个人账户。
参与这一课题的专家介绍,当时做实个人账户,主要出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一是有利于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有利于劳动力管理流动;二是有利于形成缴费激励机制。实行个人账户后,个人缴费多,缴费基数大,单位划转部分就多,个人账户积累额就大,今后养老金领取也多。三是有利于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督管理。记入个人账户的钱,是职工的“养命钱”,职工自然比原来更加关心,并使之保值增值。
然而本报记者梳理近年上海社保数据时发现,上海2007至2010年做实个人账户资金累计金额分别为68。14亿元、102。22亿元、104。34亿元、106。29亿元,增长日渐缓慢。
截至2011年末,上海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共累计个人账户基金111。39亿元,仅比上一年度增加5。1亿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中心主任郑秉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2009年起,上海养老保险做实个人账户的试点几乎已经停滞,“2009年后的增长只是利息收入而已”。
欲做实而做不实的现状,折射出的是目前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机制的尴尬。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