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正值“幼升小”,昌平区一些非本地户籍的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没法在北京上学了,因为他们不符合昌平4月30日下发的《昌平区非京籍“五证”审核标准》,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入学的门槛明显在提高。不仅仅昌平如此,东城、丰台等区也是如此,要求孩子父母的居住与工作都在本区。
相对宽松的上海,近几年也在收紧政策。2014年,来沪人员随迁子女需在本市接受义务教育的,还只需要提供父母一方满2年及以上的《临时居住证》和有效的在街镇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办理的灵活就业登记证明。到2015年,《临时居住证》要求持满3年,就业证明要满2年。2016年,除《临时居住证》满3年外,就业证明也需要满3年。
所谓五证是指适龄儿童父母就业证明、居住证明等,京沪广深等特大城市均有相应的要求,但内容有一定的区别。这些要求中有一些相当过份,如深圳市的“五证”中要求适龄儿童有计划生育证明。义务教育是国策,计划生育从来就不应该是限制子女入学的前置条件。除此以外,要求在本市就业、缴纳
社保还不算太离谱,毕竟要享受本市的福利,就要承担一些义务,大家都能理解。
但政策分解到区县、乡镇一级,就变得离谱了。比如要求在本区(甚至本镇)就业的,北京通州,基本是一个“睡城”,居住在这里的人,工作往往在北京市区。而深圳要求的有住所证明,往往演变成拥有房产或者额外缴纳针对房租的税收。北京亦庄更要求学生家长必须在学校片区工作3年以上。
这些离谱的措施大大提高了适龄儿童的入学门槛,在京漂泊的外地人,尤其是那些在昌平、通州居住而在西城、朝阳上班的人来说,他们要么放弃目前的体面工作,要么让自己的孩子离开父母回老家上学。更大的挑战在于,他们必须要在一两个月内做出决定。
为什么会这样?这些城市声称教育资源紧张。因为随着城市常住人口的扩张,教育资源却没有随之配置,大城市的小学都是人满为患。同时,也因为京沪等地正在提高低端外地劳动力留下来的成本,北京昌平、上海青浦宣称他们正在降低非户籍常住人口的比重,不让他们的子女上学显然是一条不错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