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保障诞生至今虽然只有130多年,但发展迅速,已覆盖全球;理论创新不断,吸引了多学科研究者的积极参与。今天,社会保障依然具有蓬勃生命力,演化出多种制度模式且仍处在各国改革实践前沿。实践的快速发展,又对理论创新发出新的呼唤。
发展历程:制度演变与理论互动
1883—1889年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在德国诞生。从那时以来,社会保障制度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883年至1946年的
社会保险阶段。在这个阶段,失业、医疗和养老等社会保险项目从德国向其他欧洲国家、从宗主国向殖民地、从欧洲向美洲逐渐传播和扩散,缴费型的保险制度成为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形式。1935年美国通过的《社会保障法案》将
养老保险制度发展推向新高度。在这个历史阶段,对个别保险项目的学术探讨零星地出现在不同学科中,理论研究明显落后于实践发展。
1946年至20世纪70年代的福利国家阶段。从社会保险走向福利国家,这是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福利国家的出现拯救了资本主义,使资本主义发展进入黄金时期,同时也使社会保障理论研究进入黄金时期。在这个历史时期,欧洲理论界的研究重点主要是社会福利,兼顾社会保险,即非缴费型制度的研究成为欧洲的优势;而美国的研究则侧重于社会保险,包括社会救助,缴费型和非缴费型制度的理论探索均位列前茅。这个阶段的研究几乎是“一面倒”,即国家干预主义和凯恩斯主义占统治地位,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对社会保障的研究十分活跃。
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社会保障改革阶段。1973年和1978年两次石油危机导致的全球性经济衰退动摇了福利国家的财政根基,欧洲福利国家开始对慷慨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反思,第一轮“瘦身”改革由此启动;20世纪90年代以来,老龄化和婴儿潮倒逼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对医疗、养老和失业等缴费型保险制度进行深度改革,对非缴费型福利政策进行广泛收缩,形成第二轮改革,其特点是很多国家在制度结构调整上取得丰硕成果;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和2010年的欧洲债务危机诱发第三轮改革,包括提高最低缴费年限、延长法定退休年龄等的参数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在前两个阶段,社会保障的实践与嬗变推动理论研究从无到有、由浅入深、积沙成塔。在第三个阶段,包括财政学和金融学在内的经济学成为探索社会保障改革的主要学科,信息经济学、公共选择和交易费用等新兴学科和流派成为社会保障理论研究的主力军,福利国家的效率和公平、福利模式研究、福利制度多元性、劳动力市场、医疗保健、
养老金和
失业保险的财务可持续性成为理论研究的主线,理论创新与制度创新形成互动,对改革具有鲜明的指导意义。其中,无论20世纪80年代引起世界关注的智利模式诞生,还是90年代以来欧亚7国先后实行的养老保险“名义缴费确定型”(又称名义账户制度)的诱惑力,或是21世纪以来美国布什政府倡导的养老保险改革的失利,甚或奥巴马政府正在进行的
医疗保险改革引发的争论,均证明理论和实践探索没有止境。重要的是,在第三个阶段,制度改革与理论研究进入良性循环,学术与实践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