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新农合全面覆盖和农村经济水平提高,农民看病不再难。但是,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仍然较差,急需引起重视。
一是乡村医疗队伍参差不齐。部分村医未接受正规医疗卫生教育培训就开乡间诊所,很多乡村医生把卫生室建在了自己的家里,卫生室与卧室、厨房混为一体,执医环境令人担忧。二是乡村医生技术水平普遍低下。由于乡村医生收入低、待遇差、工作量大、条件艰苦,所以技术较好、有职称的乡村医生往往选择去城市医院,导致农村医务人员青黄不接,断层严重,少数行政村甚至根本没有医生。三是小病大治、乱开乱查。少数乡村医院的医生为了增加收入,连小小的感冒也要让病人输上几天液,常常是多种价格昂贵的抗生素齐上阵,不仅造成了药品资源的极大浪费,也明显加重了病人的经济负担。四是农民普遍缺乏基本医疗健康知识。许多村民平时省钱不愿定期体检,一旦有个头疼脑热就会恐慌。
由于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迫使病人无论大病小病都往大医院跑,造成农村卫生室门可罗雀,而大医院却人满为患。要解决农村就医难题,需要筑牢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底,稳定优化乡村医生队伍,全面提升村级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一是合理配置乡村医生。根据辖区服务人口、农村居民医疗卫生服务现状和预期需求以及地理条件等因素,按村农业人口1.2‰的比例配置乡村医生,少于千人的村,按1名乡村医生配置。对边远山区、服务人口较少、居住分散、卫生技术力量不足的行政村,通过乡镇卫生院派驻医务人员、设立乡镇卫生院医疗卫生服务流动站点、开展巡回医疗等多种形式,实现村级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
二是加强乡村医生队伍管理。严格乡村医生执业准入,规范开展乡村医生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数量、质量和群众满意度,乡村医生学习培训情况及医德医风等情况。同时,健全乡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县区医院三级就诊信息网络,让农民可以自由选择就近就医。
三是改善农村医疗机构设施条件。按照人口分布和地域条件,因地制宜建造一批村级卫生室。同时,依托村级卫生室大力宣传普及基本医学知识,防止农民盲目就医。
四是开辟农村医务人才培养通道。支持和引导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按规定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提高老年乡村医生养老生活补贴标准,让医务人员“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