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姆荒“荒”在何处?
“保姆荒”成因何在?记者发现,保姆人数的短缺与待遇不尽理想、工作不稳定有关。以居家养老保姆为例,虽然工资保持一定增长,但随着物价的较快上涨,其实际增长有限。另外,保姆的社保待遇也存在大量空白,在医疗保险、养老金及失业保险等方面均无法获得稳定的保障。从安徽来上海做保姆的李霞说:“没有社会保障,心里总觉得不踏实。希望能进一个公司,有稳定的收入和保障。”
保姆薪酬能否大幅提高?难度很大。由于不少城市都是“未富先老”,需要保姆照顾老人的家庭,并没有经济能力大幅提高保姆薪酬,因而很难提升家庭服务业的“收入吸引力”。
此外,大多数家庭服务企业都采取“中介制”,保姆和公司之间并不存在稳定的劳动关系,公司难以对保姆进行有效管理和劳动力的调配、储备。能否使保姆从“中介制”转为“员工制”,使家庭服务企业能拥有相对稳定的“保姆员工”队伍?
上海市家庭服务行业协会会长陈锡珠介绍,一些家庭服务企业研究过“员工制”的可能性,发现在现有条件下很难实现。比如,一中介公司接到一份2000元的单子,将向双方各收取20%的中介费,即800元,公司交完5.6%的营业税,可得755.2元。如公司改为员工制,2000元需全部上税,计112元。
此外,企业每月还需为此员工缴纳社保“三金”约700元。工资方面,不得低于每月最低工资1120元。如此一来,公司所得只剩下60多元,扣除店面租金和水电煤等开销,几乎难有盈利。
记者采访还发现,缺少规范的市场秩序及覆盖广泛的信息平台也是导致保姆“结构性短缺”的原因之一。比如,年底大量保姆中介手握需求订单而找不到保姆,却也有一些中介公司的保姆有富余而等着找活干。
破解“保姆荒”需加快发展家庭服务业
2010年9月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了发展家庭服务业的政策措施。会议指出,坚持市场运作与政府引导相结合,政策扶持与规范管理相结合,促进就业与维护权益相结合,大力推进家庭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逐步建立比较健全的惠及城乡居民多种形式的家庭服务体系。
此次会议还确定了加强统筹规划、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就业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切实维护家庭服务从业人员合法权益、加大财税等政策扶持力度等五方面措施。
陈锡珠等业内人士建议,应设立家庭服务业专项扶持资金,为高端管理人才、行业紧缺人才及为老服务的家政人员提供相应补贴。同时,在税收上对员工制的家庭服务机构给予适当减免和返还。
对于家庭服务企业由“中介制”向“员工制”转变的问题,陈锡珠认为,目前要完全实现员工制还存在困难,但可“分步走”,先将企业管理人员转为员工制,并逐步为家庭服务从业人员提供社会保险,将其逐渐纳入员工制范畴。
专家还建议,相关部门应分层培训家政从业人员,不仅要进行基础知识和技能培训,还应根据学员的实际需求灵活设定教学模块,如邀请老年护理专家授课,并设置相应的上岗证书,以此细化行业服务队伍,提高服务质量。此外,也应鼓励高等院校根据目前的市场需求设置相关专业,培养行业管理人才。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