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知道另起炉灶不公,顶着这样的压力,公务员也要试点社保制度。但这不过是个类似长期规划的展望,抑或是平息民意的敷衍。现实里,迫在眉睫的社保法立法却还是绕开了公务员养老问题。到2006年底,全国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退休金平均高出企业两倍多,随着津补贴改革的到位,差距这些年还在进一步扩大。
公务员不缴纳任何养老保险,却能享受财政负担的高额养老金,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格局,大抵是源于公务员的收入本来就是国家财政负担,让他们和他们的单位像普通企业和员工那样,分别缴纳养老保险的单位和个人部分,无非是财政的钱从一个口袋挪到另一个口袋。对财政本身来说既然没什么影响,那自然不如省了这些程序上的麻烦。
但这种程序上的简化,却显然忽视了养老双轨制对社会心理的影响。对普通人来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自己出钱缴纳社保,享受到的退休金,却远远低于不用缴纳社保的公务员这明显不公平。而对民众呼吁消除这种不公的漠视,只会固化官民冲突,进一步形成公务员群体和其他社会群体的二元对立,这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构。
而这种自以为对财政没有影响的省事,还忽略了财政在行政支出和民生支出上的差异。国家财政支付公务员群体的薪酬和退休金,是属于行政管理支出,而财政对养老基金的注资则是一种民生支出,虽然最终支付给公务员的退休金从哪个途径出,对国家财政来说没什么区别,但对养老基金这种关系所有国民的民生保障却有影响。所以,将公务员养老纳入养老基金的统筹,不仅涉及到公平问题,也涉及到财政是给行政支出那块切大点,还是给民生支出那块切大点的问题。
况且,将以往直接从财政中拿出的公务员养老金转交给养老基金支付,还有利于填补目前我国的养老基金亏空。目前养老基金形成亏空的一种重要原因,是成立前,退休人的养老金帐户里没有钱,于是,每月为这些人提供的养老金需要由目前的劳动大军来支付。但养老双轨制导致目前承担这些人养老金的劳动大军里,并不包括公务员。公务员参保后,财政支付给公务员的收入和行政单位的支出中,就会有一部分持续流向养老基金,这不仅有助于解决养老基金的亏空问题,也让公务员承担了和其他社会群体一样的养老责任。
国家有意试点公务员社保制度,这是个利好消息,但作为最有能力维护自身利益的一个群体,公众也习惯性地担忧,这样的试点会不会重蹈事业单位人员参保的覆辙。
事实上,2008年国务院常务会议推行的五省市事业单位养老金试点改革,已经无果而终。因为对事业单位人员来讲,改革追求的底线是退休金不能“越改越少”。这样的期待和公众对改革的要求,无疑是南辕北辙。
公务员试点社保是一场利益博弈,而且是自己给自己动刀,遇到的阻力也更大,那就更需要各利益相关方的参与。显然,相比公务员自身,纳税人是更大的利益群体。所以,这一试点在制定方案的过程中,就不能闭门造车,屏蔽了公众的声音,避免出现一边将公务员纳入社保、缴纳个人费用,一边却用财政给公务员涨薪以弥补个人“损失”的权宜之计,更要避免出现“退休金不能越改越少”的这样的底线。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