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多元养老体系为中国"减负"
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劳动人口比重十年来首次下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1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为74.4%,比上年微降0.10个百分点。近期有关养老金是否入市的话题也争论不休。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正面临着巨大的养老"赤字",如何填补这个缺口,并建立多元支撑的养老保障体系,有效防范债务风险,已经是摆在中国面前的战略性议题。
"未富先老"冲击经济
一直以来,老龄化被看作是与"人口红利"相对的"人口负债"。人口老龄化确实会给经济增长带来许多挑战和冲击。老龄人口数量的增加,将导致用于养老的资源总量增加,如需增加有关养老的财政支出、提高企业养老金的支付水平并配置更多与养老有关的公共设施等。这些都意味着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以及经济资源配置格局的改变。同时劳动力严重短缺也将带来经济总产出下降、储蓄率下降、投资减少等等。
然而,我国老龄化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老龄化社会具有老化速度快、老龄人口规模大、未富先老等特点。上海、北京这样的大都市情况老龄化更加突出。一般而言,发达国家是在实现了经济起飞和工业化完成之后,才进入老龄化社会,这时西方国家已开始由生存型社会进入发展型社会的新阶段,发展的目标开始逐步聚焦于人的自身发展。而中国是在低收入水平下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未富先老"已成为严峻现实。
防范养老金赤字"黑洞"
作为一种公共产品,是政府主导还是市场力量的选择历来是社会养老保障模式关注的焦点。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率先进入老龄化社会,建立了福利国家制度,并开始推行从出生补贴到丧葬费的一揽子福利计划,福利国家开始在欧洲等地风靡起来。在这种国家保障的模式下,政府承担了公民各种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养老、救济、失业)的资金来源与待遇支付职能,但是我们能否完全照搬西方完全福利化的国家保障养老模式?
与西方一些国家的养老保障方式相伴的是政府长期承诺的迅速扩大,这些承诺的最终承担者仍然是国家财政巨额赤字。由于政府对社会基本养老的承诺具有制度刚性,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推进,养老保障覆盖面扩大对财政的潜在压力将逐步显现。特别是金融危机后,长期财政偿付能力使一些发达国家的养老保障更加不堪重负。
据IMF统计,从2007年至2014年,20国集团中工业化国家的平均国债负债率(国债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将上升至近25%。数据显示,当前深陷债务危机的欧盟国家中,国有养老金债务是其GDP总和的5倍左右。据弗莱堡大学研究机构报告,早在2009年,这些国家的养老金债务规模就已经达到了39.3万亿美元(30万亿欧元)。其中,德国占有7.6万亿欧元,法国有6.7万亿欧元。目前,欧洲年龄超过60岁的人口比例为全球最大,2009年这个数字为22%,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上涨至35%。因此,沉重的债务负担正在吞噬着政府的财政资源,也使这些国家难以真正有效的削减债务。
此外,处于人口危机边缘的日本,预计在2011财年养老金发放金额将出现2.5万亿日元(289.7亿美元)缺口。根据日本2005年人口普查结果推算,日本将分别在2012-2013年、2016-2018年以及2038-2041年三个时间段迎来退休高峰。其中,在2012-2013年和2016-2018年两个时间段,养老体系支付压力将达到顶峰。偿债高峰与退休高峰的重叠将令日本政府破产风险一触即发。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