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用"60岁前人养房,60岁后房养人"这句话,形象而生动地描绘"以房养老"这一事物。
"以房养老"流行于欧美,2000年被时任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董事长的孟晓苏介绍到中国,2003年,经温家宝总理批示后正式推出。在近10年的争议声中,磕磕绊绊一路走来。
在我国公共财政无力兜底所有养老问题的情况下,"以房养老"不啻为解决养老难题的积极补充。这一点几成共识。但到底是什么导致"以房养老"在我国难以有效推进?制度设计缺陷?还是观念顽疾?
中信银行:开机构服务先河
2011年10月9日,中信银行总行推出"养老按揭"。这是一张针对中老年人的专属借记卡"信福年华"。规定凡年满55周岁的中老年人或年满18岁的法定赡养人以房产作为抵押,就可向银行申请贷款用于养老。中信成为国内第一家开展"养老按揭"的银行,让"以房养老"进入可操作层面。
老人把房屋抵押后,中信银行将根据所抵押房产的价值和合理的养老资金确定贷款金额,累计贷款额最高不超过所抵押住房评估值的60%,且每月支付的养老金不超过2万元。借款人只需按月偿还利息或部分本金,贷款到期后再一次性偿还剩余本金。如果到期后不能偿还本金,将以所抵押房产处置后资金偿还银行贷款。目前,该业务正在北京等城市进行试点。
因为是"试吃螃蟹",中信银行十分谨慎,设置了比较严格的规定和较高的准入门槛:申请贷款人名下至少要有两套住房,养老按揭贷款最长期限为10年,而且贷款也必须用于养老。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