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金的“傳言”,總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之前有報道指出,2011年中國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缺口達到了2.2萬億多元,盡管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否認這一說法,但民眾依然無法釋懷。有網友就表示,社會養老保險繳費不如存銀行獲得復利劃算,並且繳得越多越不劃算。還有網友提出,國家規定社會養老保險最低繳費年限為15年,那麼如果從45歲開始繳費15年,到退休時領取養老金最劃算。
近日,《人民日報》針對養老金相關傳言,請專家算了一筆賬,最后得出結論,社會養老保險收益率大於儲蓄養老,更加劃算,而且繳費時間越長越劃算。不知道專家此番答疑解惑,能為多少人緩解養老焦慮。其實,養老金的計算方法並不是機密,此前早有媒體對此做過詳細闡述,有的網站還專門設計了養老金計算器。但是,民眾為何總是對養老金的保障能力缺乏信任呢?!
究其根本,是因為真正能算得清退休后自己養老金數額的人,少之又少。按照規定,城鎮職工退休后領取的養老金由兩部分組成,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基礎養老金大致相當於當地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乘以繳費年限再乘以百分之一,個人賬戶養老金是個人賬戶裡的總額除以計發月數。充斥著專業術語和繁瑣計算的說明,普通人看到隻會如墜雲裡霧裡,光是逐一弄明白各種概念就不知道要耗費多少心力。所以,在民眾印象中,關於養老保險,只是每月工資條上被簡單扣除的一個數字,為什麼繳納那麼多,不清楚﹔與之對應何等比例的養老金,不知道。這筆糊涂賬就是養老金信任缺失和傳言滋生的土壤。在此背景下,媒體請專家來給民眾算賬,自然意義非常,對民眾來說,是解惑釋疑破解傳言,對養老制度來說,可以贏得信任,爭取更多繳費覆蓋人數,獲得更加良性的發展。
不過,專家的模擬計算雖然清楚明白,但是認真琢磨起來,不難發現其結論建立在一種理想狀態之上。計算公式中涉及到的變量,比如平均工資,被設定為年增長5%,比如養老金調整,被設定為每兩年上調10%,而未來幾十年可能遭遇經濟增長停滯甚至衰退帶來的工資和養老金增長失效,則完全沒有納入考慮范圍。最讓人擔憂的是,在其模擬計算中,退休前一年,平均月工資已達到20192元,但退休時領取到的養老金隻有9268元。這意味著,一旦退休,收入便銳減為原來工資的一半還不到,這就必然會造成生活水准的下降。此前有評論指出,我國的養老福利水平並不高,最具代表性的衡量指標就是養老金替代率低下,養老金替代率即勞動者退休時養老金領取水平與退休前工資收入水平之間的比率。根據世界銀行的建議,養老金替代率須不低於70%。顯然,我國現行養老制度還有相當大的改進空間。
數據顯示,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覆蓋人群已超過7億人,70%以上的目標人口擁有基本養老保險。客觀說,這幾年我國社保水平在迅速提升,基本保障制度覆蓋城鄉,保障標准也在提高。但是與保障水平提升相左的是,不少民眾卻越發焦慮,甚至有些年輕人,現在就對幾十年后的養老問題憂心忡忡,生怕歌裡唱的“如果有一天,我老無所依”會成為將來自己的寫照。
社保水平在提升,民眾焦慮反而不減,為何會出現如此割裂的局面,化解良方何處可尋?一方面應普及養老保險相關常識,教會民眾養老金計算方法,使得人們心裡有筆清楚賬,繳納養老保險是盈是虧不再雲山霧罩﹔另一方面,要從根本上改進養老制度,提高養老保障水平。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