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入市的改革已经启动。今年8月23日,国务院正式公布了《基本
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8月28日,国务院又举行了政策吹风会,请人社部和财政部领导介绍了相关政策措施。
此番政策出台恰逢A股大幅震荡之时,给人以养老金“救市”的遐想。但这样的解读有失偏颇。养老基金作为全国人民的“养命钱”,投资首重安全。在股票市场存在高度不确定性时,养老金不应、也不会大规模入市接盘。
养老金入市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养老金入市对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所具有的意义不能低估;另一方面,养老金入市能获得更高投资收益,会增强其对抗通胀、保持真实购买力的能力,也有助于打破地区壁垒,建立起养老基金全国资金池,从而利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
在国务院的吹风会上,人社部副部长游钧透露,目前养老基金可用于投资的资金量在2万亿左右。这一规模在未来还可能进一步增加。因此,养老基金在未来势必会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参与者。而从其资金属性来看,养老基金投资肯定会偏重长期,注重安全。这种长期稳健的投资风格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我国资本市场中现有的短视、投机风气,从而增强市场运行的稳定性,提升价值投资的氛围。
如果说对金融市场发展的正面效应看起来还比较虚的话,那么养老金入市对投资收益率提升的效应则会很实在。在今年两会上,人社部部长尹蔚民曾透露,我国养老基金前几年的收益率还赶不上CPI。考虑到2014年CPI上涨仅2%,当年养老基金的投资收益率最多也就这个数。而同年,
社保基金的投资收益率超过11%。如果养老基金入市后投资收益率能够与社保基金看齐,那么以其2014年末3.6万亿元的结余来计算,一年可增投资收益超过3000亿元。平摊到全国13.7亿人身上,就是每人每年多挣二百多元。
尽管养老金入市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对投资收益率的提升作用也只能逐步显现。但通过市场化运营,让养老金投资回报率战胜通胀应该是明确的方向。这将能确保养老基金在通胀环境下真实购买力的保值增值。在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之时,这会增强社会保障网的稳固性。
养老金入市的意义还不仅局限于养老金本身。这项改革将为我国整个养老保险体系的完善创造有利条件。我国养老基金当前投资收益偏低的重要原因是其“碎片化”的管理方式。目前,养老基金既有交由省级管理的地区,也有分散由市县管理的地方。多头管理自然难以专业化。而在这背后,是我国养老金制度的碎片化、多轨制现状。从理论上来讲,政府强制推行的养老金制度是全
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三支柱”中的第一支柱。相比企业(职业)年金的第二支柱,以及个人养老保险的第三支柱,养老金制度应首重公平。而这势必需要将碎片聚拢、多轨合一,打破地区、行业间的障碍,构建全国合一、全国统筹的养老金体系。
养老基金专业化运营能够带来较高投资收益,因而通过经济利益来克服部门、地区利益,促使各个分散的社保统筹单位将其资金委托出来,形成全国范围的养老基金资金池。这将为接下来养老金体系的全国统筹创造一个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