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
社保基金的收支不平衡尤其
养老金的收支不平衡,再次成为财经类媒体关注的焦点。有关方面发布了2014年全国
社会保险基金决算报告,从报告看,社保基金尤其养老基金的收支出现了让人担忧的现象,突出的就是收入的增幅远远低于支出的增幅。照此趋势,虽然目前收大于支,但是,用不了多少年,支出额就会完全大于收入额,那时养老金的危机就真正开始了。
在此困局面前,社会
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或创新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而在所有的改革思路中,个人账户问题都是无法绕过去的坎。
应对养老金危局的一个办法,是实行
社会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人口年龄结构恶化,以及劳动力流入流出的失衡,造成全国各省市养老金收支的旱涝不均。虽然有些省市区养老金难以为继,但也有些省份收入丰裕。全国统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养老金支付压力,但是,养老金全国统筹也只是针对统筹账户而言,个人账户仍然是由各省市自己管理。这在道理上很好理解,因为个人账户是单独积累,并不存在统筹问题,由中央政府管理还是地方政府管理,应该没有什么不同。此前一直由地方政府管理,从节省成本的角度来说,当然无须再大动干戈上交中央。可问题是,有些地方早已经将个人账户中的资金挪用于统筹账户,个人账户完全是空的,对此怎么办?谁来负责做实?或者干脆不再做实?
说到个人账户空转,还需要多费点口舌。中国20多年前实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时候,当时大量中老年职工并无个人积累,他们的个人账户是空的,但按政策却视同缴费,视同账上有钱。账户没有钱却视同有钱,到退休时无钱可领,就只好挪用别人账上的钱来支付了。从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一开始实施,政府就一直在挪用尚未退休的“新人”的个人账户资金为已经退休的人们发放养老金,很多参保者本来有钱的个人账户,因此也变成了一个空账,名义上有钱,实际上没钱。这就是个人账户的空转。最新的数字是,个人账户空转的金额达到3万亿元,而去年全国养老保险金的结余是30376亿元。如果做实个人账户,那么,结余就至少应该有6万亿元。养老金支付的压力就不会是现在这么大。个人账户的空转,是因为政府没有支付养老改革的转型成本,没有还清历史欠账,成为一种政府负债。这个负债当然是应该偿还的。现在,有些省份养老金已经收不抵支,收支缺口由政府财政弥补。这种缺口,既有统筹的缺口,也有个人账户的缺口。补上个人账户的缺口,等于是在最后支取的环节补上了被挪用的个人账户的钱。显然,这样补上的只是本金,并无长期积累的账户本来应有的利息收入。如果将来统筹账户归中央管理,个人账户归地方管理,那么,地方政府显然必须补上个人账户已经被挪用的资金,不但应该补上,还应该“变本加利”。
个人账户的另一个问题是投资经营问题。养老金存于银行,利息低,跑不过通货膨胀,造成贬值。今年,养老金的一个重大改革,是允许养老保险基金可以投资股市,获得更多的收益。但此项改革中的一个大问题却被人们忽略。统筹账户的资金是现收现付,不可能形成很大的积累,即使有积累也不可能进行长期的投资,所以,能够拿来投资尤其进入股市债市等进行长期投资的,主要是个人账户的积累。既然是拿个人账户的积累进行投资,就有一个投资伦理问题:个人账户的所有者对此知情吗?得到个人账户所有者的授权和同意了吗?在风险市场投资,盈亏的责任又如何划分和承担?从目前的养老金入市的制度安排来说,根本没有对此作出任何规定。从一些报道可知,有关制度是这样设计的:管理者拿个人账户资金入市投资,但对个人账户仍然实行记账制,就是说,不管投资输赢,个人账户仍然按照银行存款计息。亏了自然不会让账户主人吃亏,但赚了,账户主人也无所得。这个安排尽管对个人账户来说并不存在太大风险,但是,这与此前让个人账户资金存银行赚利息,被通货膨胀吞噬又有什么区别呢?
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养老金是有多个支柱的。第一支柱是基本养老金,由政府通过向企业征收特定税收建立,这个支柱的资金是绝对不能进行风险投资的。第二支柱则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出资建立,由政府进行严格监管,在征得个人同意和授权的基础上,可以由专业部门进行风险投资,当然也是风险自负。第三支柱就是个人进行的各种
商业养老保险。这三个支柱能够起到互相补充的作用。受到这种启发,国内也有学者强烈要求进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将目前的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改为统筹与个人账户相分离。按此设想,国家应该全力进行统筹账户的管理,而个人账户则由企业和个人根据情况进行管理。这个建议很有启发性。政府确实不应该过多干涉个人账户,尤其不应该挪用个人账户的资金,也不应该在未经个人同意的情况下,拿个人账户的资金进行风险投资。但是,从统账结合到统账分离,前提在于,政府必须将此前空转的个人账户做实,然后才能谈得上将个人账户分离。如果不做实个人账户,只是进行分离,那不过是牺牲个人账户,为政府甩包袱,根本不可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