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面对这一市场,他也提出了很多疑问,比如结算,比如医保,更重要的是,是否能够创造出一个对于民资来说也真正公平的市场环境。
“目前我感觉整个市场还是缺乏相应的约束规则,变相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而且规范市场环境,有一个更大的意义在于开放竞争、提高服务、缓解矛盾”,马晓意这样总结道。
吴清功也直言,新医改进行了3年多,只有公立医院改革举步维艰。推动民资进入医疗领域,也是希望其成为推动公立医院改革的一股力量。但对于具有营利需求的民营医院而言,如果参股医院建设,分红问题一直没有解决。而另一个核心问题则集中于医保报销,目前一些已经获得医保定点医院资格的民资医疗机构都发展得很快,要打造公平的市场,是否可以让所有民营医院都均等地获得医保报销资格是关键问题。
对于医保问题,郭凡礼认为这正体现了医疗管理机构对于民营医院发展的某种限制。但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势下,民资进入医疗领域,仍旧能够对公立医院的发展有所触动,促使其提升服务意识,达成良性循环。
除了上述问题,两位专家也都对记者强调,人才是困扰民营医院的另一大主要难题。
医疗行业的核心是技术,在当前没有改革的公立医院体制之下,医生一方面可以得到公立医院的稳定保障,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坐诊等方式,获取民营医院提供的额外收益。这就导致民营医院很难吸引到30-40岁左右的中坚人才。除非公立医院进一步改革,让医生选择究竟是获取公立医院有保障的中等收入,还是民营医院相对缺乏保障的高收入。否则这一难题很难获得突破。
短期内门槛仍在
谈及民资进入医院领域的未来,吴清功持乐观态度,他对记者表示,公立医院改革是必须突破而且能够突破的。目前主要的难点在于改革的主导权掌握在既得利益群体手中,这一制度性难题只能依靠时间解决。
“长期来看,医疗机构一定要多元化发展才会有活力,这是一个总趋势”,他这样总结到。
郭凡礼则告诉记者,从近几年的数据看,民营医院每年都在增加,公立医院则相应减少,综合来看,民资进入医疗领域的总体形势正在逐渐变好,而且将形成一个趋势。然而公立医院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短期内仍旧不会发生改变。
“根据卫生部的安排,到2015年预计公立医院占全部医疗机构总数的80%左右,民资则是20%,在这一总要求下,很多政策中所提出的鼓励措施,在许多地方很难真正落地”,他举例说,民营医院建设前期的拿地、审批等问题以及后期经营中想要增加床位或者是添置大型设备,这些都可能受到当地医疗主管机构总体规划数量的限制。
对于未来医疗市场可能的容量,郭凡礼表示很难预计。但根据他们的调研,一些想要进军内地市场的台商表示,当前投资民营医院不会亏钱。
“我认为接下来应该会出现一两家带动整个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起到一个积极示范的作用。而且民营医院将不再仅仅局限于专科领域,比如这些台商就具备建设比较全面医疗机构的能力”。郭凡礼进一步举例称,目前在东莞就有一家很特别的台商经营的民营医院,其整体被规划为一个社区似的形式,消费者走进去并不会感觉到了一家医院,除了看病,还可以选择购物、吃饭等其他活动。
类似这样的模式,郭凡礼认为可以成功在内地一线城市中予以复制。不过伴随此类综合型民营医疗机构的出现以及不断完善,将对公立医院形成较大冲击,也正因如此,至少在这几年内,政府对于此类民营医院的审批,不会大规模放开。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