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项兼具兜底功能与再分配功能的制度,“社会保险”在发展若干年后,已然趋于成熟、效果显著。凡此种种,透过《〈社会保险法〉实施情况研究报告》所列的连串数字,足可窥见一斑。但,相较于理想架构中,“社保”被赋予的全覆盖使命,现实或许仍有不小差距。典型的表现便是,“绝大部分私企,无心或无力考虑普通职工参保”;且“不少员工主动放弃社保换工资”。
不少民企、职员,对“参加社会保险”心有抵触,固然可以归因为“制度的强制性不强”,但更重要的原因恐还在于,社保自身设计对目标人群缺乏引力。在操作过程中,社保运作的属地化倾向过于明显,由此导致账户异地转移困难重重。特别在跨省转移,及由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的转移过程中,更是步骤繁杂、劳心劳神……在此语境下,流动性极强的农民工、工商户群体,自然排斥参保。
“放弃社保,来换取直接收入”,此一看似短视的做法,所指向的绝不仅是个体的不理智。须知,在社保体制尚未充分对接现实的前提下,总归会有不少人自愿游离于外。这事实上提醒职能机构:若要实现社会保险的充分覆盖,必然要对既有架构加以精细化改造。比如,针对高流动性人口,开发出更实用的险种组合;再比如,努力强化信息互联,以求降低社保异地转移的高昂成本。
无论选择哪种路径,但确知的是,唯有提高社保制度在流动群体中的吸引力,“参保扩面”才存在深度推进的可能。而从另一角度看,即便社保制度完成了自身优化,想必也仍会有不少人“放弃社保,换取现钱”。因为,对某些低收入群体来说,“花钱抵御潜在风险”,实在是件奢侈且不切实际的事情——他们,维持眼前的生计尚且不易,断然无心力考虑“以防不测”的事情。
从某种意义上说,“以社保换现钱”的现象,实则对应着此间一贯存在的古老劳作观:以几乎不留后路的“苦劳”心态工作,不惜付出最大的辛劳、突破身心的极限,从而达成快速积累财富的目的。长久以来,太多人只有劳动没有生活,总是环绕一抹悲悯、苦情的色彩。如今,全社会开始推广“社保”,其实也是在重塑一种古老的劳动伦理,即呼吁在底线之上、有保障地去工作,而不是摆出一副不管不顾、自虐式的“苦修”姿态。
须知,社会保险制度,是文明社会为劳动者建构的尊严基座。实现其覆盖范围的延展,既需要职工群体改变固有认知,用更开放的心态接纳之;也需要全社会创造条件,提高劳工阶层的收入水平,为积极参保夯实经济基础。当然,这其中,社保机制自身规则的优化升级,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