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核心在医疗保险
多年来,政府提出不同的改革建议,期望为香港医疗系统的结构性问题谋求出路,透过检讨公共医疗系统的服务模式,并制订融资方案,从而更有效地运用公帑。至于改革的主要重点,则是加强公营及私营医疗机构合作,以解决公共医疗需求与资源严重不足的矛盾。尽管每次的改革重点不同,但都因公私医患的观点利益诉求迴异,难以寻求共识,最终取谘询过后,又重新谘询,大多数的建议都未能落实。
食物及衞生局局长高永文坦言,医疗改革的选择已不多。他表示,现时政府会致力加强公私营双轨医疗服务。至于如何确保公私营医疗均衡持续发展,则可以有三个手段选项。第一个是调整收费的经济手段,例如目前正在试验推行的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在向私家医生求诊时,只需缴付公立医院的诊金和药费,这将是疏导公立医院需求压力的起步。下一步应是探讨普通私家医生的收费,以及为私家医生提供买药优惠的问题。以便逐步纾解病患者过份倚赖公营医疗系统的问题。
毕竟,要彻底解决公私营医疗失衡的问题,最直接的方法是全面缩减公私营医疗服务收费差距,但大幅提高公立医疗收费,无异是"政治自杀";但若是大幅补贴私营医疗系统,则将是一个"财政黑洞"。若能透过协商、补贴或优惠,有秩序地调低私营医疗收费,将是最现实,亦有效的政医患三赢方案。
第二个手段是提高供应量,供应量本身有两个控制性因素,其一是免费设备的供应,其二是轮候时间或设立优先看症的机制。目前政府都在大力推行,公营医疗部分不成问题,但新增私家医院计划的反应未如理想,政府有需要加强协调,甚至作出适当的政策调整,确保在增加供应量方面,实现"公私共进"的均衡格局。
至于第三个手段是破除流动屏障,以便病人到公、私营医疗机构看病,相信随著eHR(ElectronicHealthRecords,电子健康记录)系统上表,可以改变目前病人跟医生的"传统",加强病人选择医院、医生接受治疗的弹性。
当然,这三项手段选项,都纯粹是政策或行政手段。目前香港的医疗问题,或者是对公营医疗过份依赖的问题,源头不在医疗技术,也与政策无关,一切就在收费高低的差距,而要解决这个问题,核心就在医疗保险。只有完善而普及的医保制度,才能将公私营医疗系统整合起来,并让市民安心选择。不谈医保,所有努力最多亦只能收到短期效应。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