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互联网对于保险业的影响正在持续发酵。当前,业界已普遍认识到,互联网保险是销售渠道的革新,而绝非一个简单的渠道转换,它带来的将是一系列传统惯例的打破和革新。面对这样的打破和革新,互联网保险的参与者正以不同方式参与其中,或游刃有余、或匍匐探索、或另辟蹊径……
当微信拿到了移动互联网的船票,整个互联网行业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生态,都在为之改变。随着微信钱包、理财通、滴滴打车、大众点评、微店等功能一一开通,这个“熟人与陌生人社交并举”的应用平台,正在探索更精准、更深入的应用形态,也令很多人相信“营销从未如此深入人心”。
以营销起家的保险业,正在全力探索微信平台的灵活应用。据口袋购物首席执行官王珂透露,截至今年9月份,微店已经覆盖172个国家,吸引了超过1200万家店铺入驻,月独立访客8300万人,成交额已经达到150亿元。而10月份才推出的微店工具“京东拍拍”,微店已超过1万家。在保险领域,虽然还没有产生可具规模的微店平台,但一批面向顶级保险营销员的“微站”在和讯网悄然登陆,自10月开通以来,1000多名营销员有了这个“指尖上的保险工作室”。
保险B2C:保障型“水土不服”
首份《互联网保险行业发展报告》披露的数据已经揭示,2013年国内互联网保险行业实现的291亿元规模保费中,车险保费占52.4%,超过一半以上。
“这基本符合互联网属性,产品要求简单、透明、标准化,易于销售,另外很重要的一个特性在于,通过互联网销售出去的保险基本属于刚性需求。”和讯网保险中心副总经理茹珊珊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正如《互联网保险行业发展报告》给出的结论:我国互联网保险规模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且产品黏度、价值相对较差,品类相对单一。
目前看来,保险类电子商务无一例外地选择B2C(即“商家对顾客”)模式,除了车险独大外,保险销售的另一大特征表现为人身险单件保费偏低,且保险主流产品——保障类保险的网销业绩长期处在低迷状态。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