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随着部分地区
医保基金收不抵支、赤字等现象的出现,关于基本医保支付是否滑入“福利陷阱”的讨论增多:报销水平提高的速度,是否已超越经济发展水平?在财政压力越来越大之后,我们是否正在滑入福利型
医疗保险国家“福利陷阱”?
专家认为,我国城镇居民医保及新农合统筹资标准中,政府投入占了8成左右,且报销比例逐年提高,已经出现医保福利化倾向,因为三项医保之间的制度体系不同,“福利竞赛”现象突出。但在数字上的“福利竞赛”倾向加大的同时,群众对福利的实际感受却依然较低,这与医疗服务没有明显提高有关。
数字“福利陷阱”
国际上,医疗保险有两种模式,一是福利型,二是保险型。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公费和劳保医疗,国家财政和单位几乎“大包大揽”了全部的医疗费用,个人负担比重非常低,甚至无须支付费用。这种体制曾造成过度医疗、医疗费用过快上涨等问题。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医疗保险体制进行改革,摒弃了传统的福利型的公费和劳保医疗,确立了保险型的医疗保险制度。城镇职工医保的资金来源是企业和个人缴付,而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财政补助。从这个角度说,医保中涉及医保福利问题的主要是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从目前全国平均水平来看,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筹资标准中8成左右是由财政负担的。
中国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杜创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判断标准,是医保福利待遇即报销比例提高后,医保控费的水平是否也相应提高。目前来看,控费提高的水平与医保报销比例的提高水平是不匹配的。
“除了福利本身,还要考虑老百姓是否真的得到了实惠。目前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福利待遇提升要快于控费水平的提升,在医保基金使用效率和医疗服务质量没有提高的情况下,财政实际上是多负担了的。”杜创说。
他认为,从福利待遇本身的水平看,可能存在滑入福利国家的危险,但老百姓实际获得福利待遇并没有理论上的那么高。更需要关注的是,医保名义上的福利待遇与实际的福利待遇之间的差距。
新医改以来,城乡居民的医保报销比例显著提高。报销比例的提高也意味着国家财政支出显著增加。2015年,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的补助标准在2014年的基础上提高60元,达到人均380元。其中,中央财政对120元基数部分按原有比例补助,对增加的260元按照西部地区80%和中部地区60%的比例给予补助,对东部地区各省份分别按一定比例给予补助。
目前国家财政对城镇居民医保及新农合的补助水平,已经达到80%左右,部分地区甚至接近90%。如北京,今年北京新农合的筹资水平不低于人均1200元,其中个人自付160元,各级财政的补助占87%。
“总的看来,地方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政府医疗负担的感受还是很重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教授朱俊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