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是苦还是甜?
2013年8月,在早有预期的情况下,保监会发布《关于普通型人身保险费率政策改革有关事项的通知》,放开人身险预定利率,将定价权交给保险公司,已经持续了14年的2.5%的预定利率上限就此终结。根据规定,如果普通型人身险利率在3.5%以下,只需在保监会备案,而突破3.5%,则需要通过保监会审批。
业内人士表示,预定利率是指保险公司在计算保费和责任准备金时的假定利率,预定利率的高度和保险产品的实际价格直接相关,或者说在同样价格下,关系到消费者享受福利保障的多少。改革措施一经出台,分析人士纷纷表示市场竞争将会全面升级,一场大规模的“价格战”不可避免,一些实力弱的险企可能因此而被淘汰。
就像中国当年加入WTO一样,每一次的市场化改革总会引起一些人的恐慌,但事实证明,尽管“价格战”确实在上演,但结果却是全行业的一个共赢局面。数据显示,2013年全年,人身险业务企稳回升,保费收入1.1万亿元,同比增长8.4%,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而在人身险中,普通型人身险新单保费同比增长达到520%,增速创13年来新高。
期盼更大的“蛋糕”
从2005年开始,在人身险领域中,万能险、投连险、分红险先后成为保险消费者追捧的对象,而作为保障型保险产品的传统人身险(包括定期寿险、终身寿险和两全险)却江河日下,关键因素就在于其2.5%的预定利率对消费者而言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而其他险种则因为拥有相对比较灵活的回报模式,存在较大的吸引力。
如今,从改革试点情况看,传统型人身险预定利率放开,立刻就表现出了“王者归来”的气势,“回归保障”从保险业喊的一句口号变成了现实。既然普通型人身险费率的改革已经让业内尝到了甜头,那么剩下的几块业务适时改革自然是水到渠成。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