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保知识手册 | 终身寿险 | 定期寿险 | 两全保险 | 年金保险 | 问吧
向日葵保险网 > 人寿保险 > 深度评论 > 正文
保险悖论
向日葵保险网
[导读]:其实,增员始终都是个“渠道-产品”的问题。

  在业界的传统理念中,寿险公司的成败要靠业绩,尤其是新契约的首期保费规模大小来评判,而这个业绩基本是靠渠道和产品来支撑的。各公司的“营销总”们认定,只要能有足够的销售人员遍布大街小巷,冲向五行八作,只要还有寿险产品可供销售,就一定会有业绩产出。这条定律被整个行业在国际上遵行了上百年,在国内也实践了几十年,造就了一代人的辉煌,几乎成为了颠簸不破的真理。

  在渠道为王,产品制胜的理念下,某些寿险营销的管理者认为:为了实现寿险保单的首期业绩规模,投入的成本不妨与业绩的产出持平,有的营销精英甚至感觉,这个成本投入不妨在局部超越业绩产出!这种近乎狂热的理念是怎么铸成的呢?基于渠道和产品的泛指标化和唯指标论!

  大家只消粗略的想一想,脑海中闪现出来的与增员(渠道)相关的指标就有:总人力、增援率、脱落率、转正率、留存率;细分之下还有六个月、九个月、十三个月留存率;当月转正率、考核月转正率、月初人力、月末人力、上月人力、年度人力……林林总总,五花八门。至于和业绩(产品)相关的指标,除了常规性的,比如标准保费、规模保费之外,还有越来越主流化的“竞赛指标”,像活动率(出单人力占比)、绩优率(即人均高保费件数占比)、件均保费、NBEV(新业务的产品内涵价值)、主要险种(竞赛主推产品)的保费和件数、主要险种活动率等等。如果说“NBEV”还算比较含蓄产品指标,那“主要险种”就是更为直白的产品指标了。

  这些指标把营销管理人员考核的七荤八素,不亦乐乎!

  基于指标考核的“基本法”在管理上,一是强调销售至上,再是粗放经营,三是放纵错误,重“销售”端而对“服务”端只是点到为止。指标并发症就是,企业对销售队伍管理上的投入过分功利化。大家都是以培训来安装销售动力;以策动竞赛拉升特定产品的销量;晋升或奖惩都以人力、业绩为衡量标准,以销售业绩论英雄,而且英雄不问出处,谁管你是怎么卖出保单的?

  结果,在指标的巨大压力下,寿险销售人员误导客户,代理人之间恶性竞争等诸多不良市场行为层见叠出,很多人承受不了这个压力,纷纷脱落。这个职业的口碑因此变差了,在金融服务领域内的地位也逐渐失之边缘化了,这样的职业,对人们的吸引力不会太大。人员越是脱落,渠道越是不稳,企业就越要增员,于是各家险企注定会不断降低增员的门槛。从业人员的素质会下降,企业也就越发不愿意投入太多的建设成本,只是更加功利化的经营着销售团队。

  所以,悖论就此出现:留存困难,增员不易。这好像就是个死循环。

分享到:
关注向日葵微信号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

人寿保险关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