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资本市场信用风险有所上升,而市场实际信用利差还处于相对低位,这意味着对信用风险的补偿不足。针对这一新情况,各险企已开始强化较高风险业务的监控、预警和处置机制,对信用产品的评级、尽职调查、跟踪和复评、报告反馈等流程严格要求,并密切关注高信用评级产品所在行业、政策变化,谨慎辨别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对于习惯于中长期投资的保险资金而言,是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信用风险发生的重点区域在债市以及地方性“名股实债”领域,而债券和其他投资占比在保险投资中位列第一和第二。今年1-3月的保险资金债券投资占比为33.68%,达4万亿元;其他投资占比排位第二,占比30.19%,达3.6万亿元。其他投资中另类投资占大头。
自2012年保险投资渠道拓宽以来,包括债权投资计划、项目资产支持计划、资产管理计划、股权投资基金、信托计划等,保险资管机构都可以参与。另类投资领域已延伸至地方基建、能源、原材料以及地产等行业或领域,这使得很多公司另类投资的占比已经接近保监会的比例上限。
一方面是信用风险开始释放,另一方面,多重因素使得保险资金可能遭遇的信用风险点开始增加。如何规避风险?近期调查显示,保险行业采取了多种措施加以防范。首先,完善制度和流程。针对新的市场情况,补充和完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尤其是较高风险业务的监控、预警和处置机制;同时,强化对信用产品的评级、尽职调查、跟踪和复评、报告反馈等机制的监管。新增投资以高信用评级产品为主,密切关注行业、政策等变化,谨慎辨别信用风险。
太保资产建议,大型保险公司还可以在集团ALCO平台建立定期沟通机制。每月对持仓品种进行梳理,委托受托双方共同研究讨论,信用风险防范策略。对存量投资加强研究和跟踪,密切关注信用变化情况,及时处置信用风险相对较高的品种。
另外,许多保险公司从技术层面也给予积极应对。比如,在固定收益类产品中主要配置的方向转向短期融资券和可转债。这主要是考虑到短期融资券票息具有一定优势,期限较短,信用风险相对可控。可转债则具有一定的债底保护,风险相对可控,可以把握权益市场的波段性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