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人寿与多家国有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长期的合作,中意人寿在为银行带来价值的同时,其诚信、和谐的原则得到了银行的认可,某大型国有银行曾评价中意人寿“有贡献、有理念、有诚意”。据易思乐透露,中意人寿将进一步促进与银行的金融创新及新业务拓展。“我们将与银行共同探讨职场营销、电话营销、直邮销售和网上营销等新业务模式,建立多维业务合作模式。”
学习永无止境
毫无疑问,我相信多年的世界闯荡令易思乐有着广博的视角,我很冀望知道他眼中中国的保险业与其他地区相比有哪些独特性?他对中国保险市场的真实感触是怎样的?“在产品、市场和销售技巧上,中国保险业与其他国家并没有差异。真正的差异在于文化的不同,以及人们关于寿险对社会的作用理解得不同。”
易思乐认为人们需要加强保险意识,了解保险如何提高生活品质。“中国的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公司也应加强业务品质和信息透明,坚持不懈地提高营销能力。”
他觉得在接下来的十年里,寿险行业仍需培养更加过硬的专业人才。他们需具备丰富的业务知识、良好的整体素质和较强的管理能力。“我觉得,当前,人力资源供求关系仍然处于不太正常的状态,增加了风险,管理人员的变动补偿膨胀了,有时竟超过了合理的和可持续的水平。”我认为这样的忠告和直谏对于我们的保险业是极为需要的,以易思乐丰厚的全球从业履历所积淀的思考,他的观点是值得我们考量的。
在我的请求下,易思乐谨慎而又坦诚地表达了他对中国保险人最想说的话。比之上述关于业界的观点,这似乎更具有对个人事业的教益和启示。“对资深的保险业的管理者们,我没有资格说什么,因为我还需要向他们学习很多东西。对年轻一代的保险精英们,我想说:首先,学无止境,永远不要停止学习。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谦逊之心。我们要牢记,总是觉得知识有限的人,才是真正拥有智慧的人。其次,必须通过努力工作来获得行业中同事和上级的认可。第三,应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或者奢望一夜暴富,否则这种‘速成’、‘快钱’会把你害得很惨。最后,当机会来临时,一定要牢牢把握住!因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机会不会第二次登门造访。”我懂得,这些来自于光阴和岁月的感触与领悟是非常宝贵的人生见地,也绝不仅仅限定在保险事业之内。
中国合资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曾在2004年达到9%左右,而现在仅为4%左右,部分外资寿险企业出现外方股东撤资、减持股份现象,有舆论称之为外资公司的“七年之痒”。我认为从易思乐这样在华外籍保险高管的视角来审视,也许能使我们获得新的思考角度。但我也考虑到事关敏感,易思乐也有可能选择规避回答。
然而,易思乐终究是坦诚的,也终究是睿智的。他没有选择沉默,也没有避实就虚的套辞,“我认为不同的公司有着不同的原因,这是属于每家公司内部合作的问题,我是局外人不适合做出评论,但我不认为这应该当作一个趋势来看待。”
他用婚姻做了形象的比拟。“与婚姻中的伴侣不同,商业合作伙伴之间的‘痒’要么出现得早,要么出现得晚,或者根本不会出现。‘痒’出现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方合作关系的好坏。游戏规则必须事先定好,且必须公平、透明。我个人发现,只要遵循这一规则,与股东打交道总能成功。当然在此过程中,需要做很多沟通解释,需要模型,需要演算。如果你的商业模式很好,‘痒’永远不会出现。”
2005年,易思乐由董事会任命担任中意人寿总经理时,除了荣幸之外,我们很难懂得易思乐更多更复杂的心情。当时,他已经52岁了,“我从未想过会有机会接受这样一份挑战,因为我此前的职业经历是在欧洲和美洲”。他为接受这一光荣使命感到无比兴奋的同时,也很紧张,“因为我明白将进入的是一个未知的领域,中国对我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我过去从来没有对其进行研究。”
勤奋学习是易思乐永远坚持的,在中国的日子里,“学习”更如同是他工作与生活的核心词。“初来中国的时候是一个双向学习的过程。我学习中国文化,也与我的团队和员工分享自己的专业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我很快意识到:我要学习竹子的精神——面对差异时,应表现出足够的弹性,可以在一些问题上弯腰,但是在大原则上一定要坚持”。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易思乐度过了在中国的头两年。“无论是作为一名管理者,还是作为一个普通人,我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这方面,我必须感谢我的中国同事和中方股东,是他们使我变得更智慧、更沉着,在公司管理方面也更加得心应手。”领悟自己。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