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外资寿险公司似乎一直都没有找到一条特别的路径以早日实现盈利,不过,多渠道战略依然被认为是最切实有效的。
一般而言,6~7年的经营时间被认为是一家寿险公司实现盈利的周期,但这一“公认”近几年开始发生改变,特别体现在外资寿险公司身上,一些已在中国经营了近10年的公司仍无法实现盈利。显然,开业已经6年的海康人寿,同样面临这个问题。
近日,海康人寿首席执行官兼总经理PeterBrudnak接受CBN等媒体采访时表示,过去两年该公司销售增长率均超过30%,尽管该公司已在形势复杂且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取得了成就,但何时能够实现盈利仍是未知。
不过,PeterBrudnak表示,中国寿险市场巨大,也正因为此,能够支撑起各家寿险公司实行多渠道战略。“不过,同时运营5个渠道,在6~7年内实现盈利,对于目前中国市场上近30家合资寿险公司来说都是相当困难的。但是,我们一直非常明确的一个关键点是销售增长水平一定要超过成本的增长水平,这也是唯一可以让公司实现盈利的途径。”
据他介绍,海康人寿今年的年化保费收入上升37%,而成本下降了15%。“去年我们做了仔细评估,剔除了很多不能带来价值的成本支出。这些措施都是一些‘调整型’的措施,而不是削减。”PeterBrudnak表示,这些措施包括将公司办公室地点搬离中心地区、将原本每家分公司都有的后台进行统一集中等,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PeterBrudnak表示,经纪人和银保渠道为海康人寿贡献了最多的保费收入,而利润率最高的渠道则是直效营销渠道。
PeterBrudnak着重提到,外资寿险公司难盈利的另一个原因是中国实行与欧美等地区市场不一样的会计准则,尤其是在“佣金支出”这项上,按照中国会计准则,这部分成本需要在当年体现。换句话说,如果当年销售增长较快,则由此产生的佣金支出也较高,就可能出现当年亏损的情况。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