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8月,在上海打工的余先生拿着6万元积蓄,本想到银行储蓄理财,却将保险推销员当成了银行工作者,糊里糊涂地买了保险。更糊涂的是,投保近一年的他,仍不清楚保单的具体期限……
银行已清除保险驻点
“驻点保险员”的推销
余先生告诉记者,去年8月底在上海打工多年的他,带着6万元积蓄来到位于虹口区的中国农业银行提篮桥支行。走进银行大厅后,他向一名张姓的“银行工作人员”咨询:哪种储蓄可将手头暂时不用的6万元钱的利息提高?该“工作人员”向余先生推荐了一款名为“红福宝两全(分红型)”的保险,称购买该保险需每年存4万,只要存满3年即可,而所获利息将远远高于银行的定期存款利率,不明就里的余先生只听“工作人员”的介绍,便觉该保险的理财收益不错,当场签约办理了该保单。
办理该保险产品不久后,余先生接到来自中国太平洋保险的回访电话,大意是征询余先生是否对此次服务满意。然而,余先生告诉记者,直到签完保险合同,对于投保的具体时间他仍旧是云里雾里,而给他办保的“工作人员”始终强调只需存满3年就可获得高额利息。
为此,余先生想借着保险公司回访的机会,问清具体的投保时间。“我当时问回访的人,这个保险产品是否在3-5年内就能提钱?但对方的回答既没说能也没说不能。”
今年7月,投保近一年的余先生再次来到银行询问投保事宜,当问及是否能在投保满3年后取钱时,被银行工作人员告知该保险是缴费满3年(一年4万元,共计12万元),存满10年后才能连本带利取出,否则不但利息可能拿不到,连本金也可能受损。“我是外来务工的,过两年就回老家,得存满10年,那怎么行呀……”余先生要求找寻当时给他办保的张某,这才发现其并不是农业银行的工作人员,而是当时太平洋保险在农业银行驻点的销售人员。
由于保险公司驻点销售已被取消,没找到张某的余先生当即要求银行给他退保,被告知投保时间未满还不能取出。期间,余先生又多次上门提出退保,但由于余先生投保的单位是太平洋保险公司,所以农行工作人员表示无法为其退保做主,需要余先生去找办保的太平洋保险公司交涉。
为此,余先生又来到太平洋保险位于吴淞路的上海分公司要求退保,但被一位钱姓工作人员告知,相关办事人员生病了。
无处诉求的余先生投诉到本报,记者据此联系了中国农业银行提篮桥支行相关负责人,对方在记录余先生情况后,称将联系保险公司协助处理余先生的问题。
隔日,记者接到余先生来电,表示在农行敦促下,保险公司已同意为他办理退保业务。
目前已在农行递交保单,而退保的钱款大约在一个月后到账。余先生对处理结果表示满意,不过他认为,当初冲动投保主要是因为自己误将保险公司的驻点销售员当成了银行工作者,报以充分的信任这才造成这样的后果。
记者致电太平洋保险客服,对方在记录了余先生保单信息后,表示推销员可能遗漏产品详细信息的介绍,不过他认为在合同文件和回访中应该有关于保险产品的详细介绍,客服表示具体情况还需了解。
中国农行银行信访办负责人认为,余先生所称对投保期限完全不知情的说法,有欠妥当。他认为,虽然在推销保险时,不排除有销售员对产品特性“避重就轻”。但在签字的合同文件上应该有“3年缴费10年期”的提示,投保人应当阅览后再行签字。其次,该负责人认为,用户投保后一般保险公司会在10天左右回访,也会有一个告知的义务。该信访办负责人认为,银行主要是协助、督促保险公司和引导用户。他表示,自去年年底,银监会明确相关规定后,农行方面已不允许保险公司在银行驻点销售。
勿将保险与储蓄存款混淆
据悉,近年来,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发展迅速,通过银行渠道销售的保单收入占人身保险总量近50%。与此同时,关于银保业务的投诉也越来越多。其中,储户们反映最激烈的就是,在银行大堂里,推销保险的销售员堂而皇之地以“银行工作人员”、“大堂经理”的身份忽悠储户购买保险。甚至一些用户在拿到保单的最后一刻,才发现自己落了套,所谓的储蓄、理财只是幌子。
为此,去年11月,中国银监会明确规定,商业银行不得允许保险公司人员派驻银行网点推销保险,而应当是持有保险代理从业人员资格证书的银行销售人员。今年3月,中国保监会、中国银监会又联合发布了《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监管指引》,明确银行是代理保险业务销售行为的实施主体,负责在银行网点直接向客户销售保险产品,对销售过程承担管理责任,对误导销售、错误销售等行为负责。此外,有业内人士提醒,客户在业务办理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商业银行销售人员在销售过程中是否将保险产品与储蓄存款、银行理财产品等混淆。有些保险销售员在推销保险时,会将保险收益夸大,还需投保人在签订合同前,仔细阅览合同文本。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