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至2010年间,外资寿险公司从19家增加至28家,2005年时外资寿险公司一度在整个市场中保费从不到3%的占比一跃而上至8.8%,但此后几年至今,外资寿险整体市场份额占比年年下滑,到今年4月,已下降至3.69%。
就在整体市场份额下挫的背后,是外资寿险公司单体市场份额的严重边缘化:中国保监会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4月,26家外资寿险公司中,包括中德安联、海康人寿以及太平洋安泰等成立较早的老牌外资公司在内,共有15家公司保费收入的市场占比不足千分之一,外资寿险之中规模最大的友邦保险,占比亦不足千分之7。
一个更细节的剖面是,曾经叱咤上海滩、以及直逼老大友邦的太平洋安泰,在经过几年市场的激荡后,代理人从高峰时期的8000多人锐减到2000多人;中德安联则已经连续3年总保费呈现负增长,今年1-4月累计保费位列市场22名。
据保监会最早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1-7月份,友邦占据寿险市场1.26%的份额,位列外资之首,同期保费规模也与太平人寿旗鼓相当。
但从2004年到2010年,太平人寿已经从当年总保费64亿的规模翻到了年保费收入330亿的规模,而友邦保费规模则仅仅从48亿到84亿的增长。而同时,泰康、新华等这些中资公司的年保费总规模相比2004年也都有了4、5倍的增长,民生人寿更有将近7倍的增长。
外资寿险为何跑不快?或许,准确的说,它们不是没有前行,而是中资寿险奔跑的太快。
而外资寿险的跌宕故事,必须从友邦这个“老大哥”说开去。
“吃老本”的友邦
在外资寿险中,友邦仍然是名义上的老大,但一提起来,业内人士都会感慨:“友邦大不如从前了。”
在上海这个外资寿险齐聚的桥头堡市场,就外资公司相对长袖善舞的个险业务而言,似乎暂时没有多少危机的气息。
上海保险同业公会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4月份,友邦沪分、中宏沪分、太平洋安泰沪分,个险业务市场份额在市场排名中分别位列第3、4、7位。
然而,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同期友邦沪分个险新单保费收入为6,233.64万,而其续期业务却高达近6亿,个险业务新契约与续期之比达1:9.5之巨。而在同期,太平洋安泰该比例为1:7.4,中宏人寿该比例则将近1:6.
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同期多数中资公司上海分公司续期与新业务之比不超过两倍:平安为1:2,国寿1:4.8,泰康1:1.05,新华1:1.37.
“这大概可以说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个是友邦这样的外资公司的底子非常厚,过去的长期期缴业务到现在还一直贡献大量的保费收入,但在另一方面,它的新业务收入相对而言显得增长缓慢,这个趋势一直持续下去,是其长期保费增长的大患。”一家中型寿险公司内部人士评价,“就像一个家底很厚的人,祖上留了很多的资产,但如果你不能在这个基础上更有效地保值增值,未来家产就会一步步缩水。”
友邦真正的重创在2008年金融危机,根据保监会数据统计,友邦2008年保费同比负增长15%,随后的两年里,略微调整,但并未恢复元气,两年总保费同比仅分别增长5%和6%。
友邦也表示,外资公司近年来增速低,根源在两年的金融危机,使得一些外资保险的母公司出现了财务危机,从而影响了其在全球的战略。
实际上,友邦面临的问题远不止现有机构的保费低增长,由于政策原因,其分支机构也难以扩展,友邦目前只有8个分支机构,其中的4个在广东。而远比友邦起步晚的中资公司如合众人寿,已经从2005年成立至今分支机构不少于26家。
据业内人士表示:“2008年金融危机后,友邦寿险市场份额的确下滑的很厉害,内部人员也经历了较多的变动,如果不能稳定下来,短期内扭转的可能性并不大。”
低增长死循环
尽管友邦保费下滑尤其一定的特殊性,但其所折射出的,难以走出保费低增长的死循环却是多数合资寿险共同的困境。
当2000年太平洋安泰还呈现年保费超过200%的增幅时,也许想不到会有今日这般困境。“2001年业务高峰的时候,太平洋安泰(上海)的新单一度甚至都超过了友邦(上海)。”一位曾在太平洋安泰任职的人士表示。
与友邦一样,上海市场个险业务上,太平洋安泰续期保费规模庞大,但新单增幅却远难以匹配,其在2009年全国总保费呈现6%的负增长,而2010年则小幅增长6%。
金盛人寿,则在2009年与2010年两年保费收入同比增长都超过了40%,但其背景则是2008年保费大规模下滑的低基数。2007年,金盛人寿总保费收入就达到9亿,但2008年保费收入却迅速下滑至5亿左右,2010年重新回归到年保费11亿左右的规模。
不能否认的是,仍有少数合资寿险公司保费收入仍维持较为稳定的增幅:例如,从2005年-2010年,中宏人寿每年的保费都维持在17%-28%的增幅。
然而,这仍然远远赶不上中资寿险公司疾驰的脚步。
“中资寿险增长太快了,不说国寿、平安、太保这三巨头,就拿新华来说,每年保费规模是成上百亿增长的,而中宏2010年保费相比2009年却仅是不到4亿的增长规模,即便是2005年才成立的合众人寿,2010年保费收入相比2009年也突破了20亿以上的增长。”上述人士表示。
不注重保费规模更注重内涵价值,是保险公司面对保费增长低速的普遍回应,多家合资公司表示,寿险公司发展不应该只以保费规模为标准。
友邦相关人士认为:“在2010年的友邦中国保费收入中,来自保障性保险的保费比例与往年相比,上升13%,这凸现友邦中国进一步强化了‘回归保险保障根本’的理念。同时,在新业务价值领域43%的快速增长,则标志着友邦中国并不单纯注重保费的增长,而是更专注于提升保单内涵价值。”
友邦还认为,目前,我国保险业还比较普遍地存在“以保费规模论英雄”、以规模增长代替发展的现象,导致了过度竞争、偿付能力不足、盈利能力弱、诚信状况不佳等问题。
银保落伍
外资寿险的踯躅不前,与其在银保渠道被中资公司的围剿不无关系。
银保渠道是公认的保费贡献大户,中资寿险公司中,除平安之外,银保渠道保费收入占比超过70%的公司比比皆是,然而,恰恰是在这个为中资寿险公司贡献了最大保费来源的渠道上,大多数的外资寿险公司没有太多的还手之力。
“只要渠道好,就算产品差一点也能销售出去,但问题是,外资公司的渠道优势也不明显。”上述人士表示。
而从上海市场今年前4个月表现来看,新华、泰康、国寿占据银保市场的最大份额,该渠道保费收入都超过20亿元;而在同期,友邦上海分公司包括银保在内的中介业务保费规模在市场中排名21位,进账仅3200余万元。
同期的统计数据显示,上海银保市场上三巨头以及泰康、新华这五家公司占据接近70%的份额,而友邦、太平洋安泰、金盛、中意、中德安联、招商信诺等合资寿险公司的银保市场份额都不到1%,有的甚至不到0.1%——中宏人寿从2009年开始启动银保业务,但开展并不顺畅,今年前4个月银保总保费仅有1.97万元。
由于银保保费收入的巨大悬殊,外资公司总保费口径下的市场份额被急剧拉低,个险占比第3的友邦,总保费占比降到第6;个险占比第4和第7的中宏人寿和太平洋安泰,总保费占比分别降至第12位和第17位。
同期,外资寿险上海市场目前银保份额最大的是银行系的保险公司光大永明,其上海分公司今年1-4月银保保费收入为4.5亿,约占4%的市场份额。
去年一年中,交通银行控股交银康联、建行入主太平洋安泰、金盛傍上工行大佬、中荷人寿被北京银行主导,银行系外资寿险一时喷薄而出。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