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原因或许各异,但三大寿险巨头上半年的退保金正在显著攀升,这显然不是个好消息。
近日,中国人寿(601628)、中国平安(601318)和中国太保(601601)都相继披露了2011年半年报,据中报显示,中国人寿上半年退保金176。3亿元,而去年同期为128。1亿,同比增长了37。6%;平安人寿的退保金由2010年上半年的17。28亿增加19。1%至今年同期的20。58亿;太平洋人寿退保金38。98亿,而去年同期为20。64亿,同比增长88。9%。国内寿险三巨头今年上半年的退保金合计高达235。86亿,是什么造成了巨额的退保金?
银保收紧致退保率上升
中国人寿上半年退保金176。3亿,退保金同比增长了37。6%。该公司称,主要原因是受市场环境变化及公司业务规模增长的影响。中国平安称,上半年的退保金为20。58亿,同比增长了19。1%。平安人寿认为主要原因是与2010年上半年相比某些分红保险产品的退保金增加。太平洋人寿的退保金今年上半年38。98亿,而去年同期为20。64亿,增长88。9%。对此,太保认为主要是受升息的影响。
“客户退保原因很多,随着规模扩大退保金增加是正常的,关键是看退保率!”曾工作于某险企的邱小姐如此表示。《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在退保率这一指标上,平安人寿表现最好,其0。4%的退保率与去年同期持平。与此相对,中国人寿、太保人寿退保率均出现上升,其中,中国人寿上半年退保率为1。47%,较2010年同期提高了0。17个百分点;太平洋人寿退保率为1。4%,较去年同期的0。9%上涨了0。5个百分点。
某险企的杨先生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称,造成客户退保的原因主要是销售误导及客户服务跟不上。销售误导由来以久,而客户服务跟不上在今年以来表现得更明显,特别是监管部门叫停银保业务员驻点销售之后,客户出于担心而退保的情况就更多了,加上个别银行网点在遇到客户咨询时,直接告诉客户已经没有跟保险公司合作,让客户去找保险公司,所以今年很多公司退保率都有上涨,当然有的公司明显,有的公司不明显。
客户服务质量待提高
在三大险企的年报中都在内含价值中对退保率进行了敏感性测试,中国人寿称,退保率提高10%,扣除偿付能力额度成本之后的有效业务价值为1694。22亿,一年新业务价值为204。32亿;若退保率降低10%,扣除偿付能力额度成本之后的有效业务价值为1719。5亿,一年新业务价值为205。74亿。退保率下降将提高有效业务价值和一年新业务价值。
内含价值包含的有效业务价值体现了公司现有业务预期的未来可分配利润在评估日的贴现值;新业务价值提供了衡量保险公司近期的经营活动为股东所创造价值的一个指标,从而也是评价保险公司业务潜力的一个指标。
如何降低退保率?杨先生在与《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交流时,谈到了他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一方面是保险公司要加强客户服务,特别是要加强续期保费的收缴工作,不要让客户的保单成为“孤儿”保单;另一方面是银保驻点人员退出银行网点后,银行在遇到客户来咨询时,也要做好客户服务,不要只管签合同而不理后续服务,这不仅将影响到保险公司的口碑同时也会影响到银行的社会形象。
事实上,提升客户服务质量确实能降低退保率,在三大险企的13个月保单继续率(是指发单后13个月继续有效的寿险保单保费与当期生效的寿险保单保费的比例)和25个月保单继续率都呈现较好的局面。我们可以通俗地将这二项指标看成是一年后的续保率和二年后的续保率。
例如太平洋在年报中称,个人寿险客户13个月保单继续率今年上半年93。1%,而去年同期为92。0%,比去年同期上升了1。1个百分点。个人寿险客户25个月保费继续率今年上半年是89。9%,而去年同期为82。0%,较去年同期上升了7。9个百分点。对此,该公司解释称,主要受益于公司持续加强新单业务品质和续期保费管理、不断提升客户服务质量。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的这二项指标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升。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