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3年以来我国人寿保险收入与GDP总量的趋势图来看,国民收入与人寿保险需求正相关,年增长率基本相当,寿险业继续呈现快速增长势头。与此同时,寿险业经营体制发生着深刻转变,由20世纪80年代只有一家国有公司经营,逐步转向90年代国有、股份制、外资等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市场竞争格局发生裂变,同业竞争日趋激烈;投资环境日益成熟,波动性加剧,利率风险和通货膨胀风险等系统性风险加大;加入世贸组织后,受国际金融一体化发展影响,其对国内寿险市场各个领域的冲击不断增大。在这种背景下,我国消费者寿险认知和寿险公司发展策略问题多多。
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奉行的是儒家的中庸之道,强调循规蹈矩,缺乏创新精神和参与意识。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几千年来人们习惯忍耐、各安天命,不愿意主动用保险的方式来处置风险;在观念上习惯于养儿防老、采用风险自担的方法。另一方面,在几十年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有着时时处处依赖国家的心理,对保险这种现代化的社会经济补偿制度认识很差。尽管我国目前正在推进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人们的市场意识大有提高,社会保障体制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但改革的时间毕竟不长,人们对风险的认识还需要一个逐步适应得过程。此外,保险的专业性太强,且十几年来保险公司奉行只注重保费收入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对于保险知识的普及和保险意识的提高没有做足功夫。消费者对于保险总是一知半解,甚至对保险公司缺乏信任,保险意识淡薄。
再者,我们的保险公司怠于走出自己的业务圈,比如在与银行合作的业务中缺乏创新,表现为:各寿险公司的银行代理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结构单一;寿险公司与银行的合作缺乏长期利益共享机制,更多的只是在手续费上进行博弈;有的保险机构经营理念存在偏差,片面追求保费规模,误导消费者的问题层出不穷。同时,银行激励机制不畅,银行高管从总体战略考虑,愿意发展银行保险以拓展中间业务,但银行中层及基层管理从自身利益出发,多以存款的多少作为考核基层工作的重要指标。而增加保险代理业务并不能增加存款,银行基层人员办理保险业务的积极性不高,也忽视了对业务人员的培训,客观上致使这些代办人员不了解或不甚了解产品的条款内容及宣传要求,在对客户说明讲解的过程中难免发生错误或误导,导致纠纷。误导问题的发生,不仅混淆寿险公司和银行的责任,影响消费者判断,而且损害了银行代理渠道和保险公司的形象,消费者对一些寿险产品‘畏’而远之。
最后,国家政策对寿险业引导不够。我国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4%,居民消费价格水平(CPI)上涨7.9%,如此高的通货膨胀水平给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带来了巨大的难题。按照一般的经济理论分析,高通货膨胀会减少寿险需求,尤其是对寿险中具有投资储蓄的产品,其价格水平和发展状况应该与通货膨胀显著负相关。然而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是一个高储蓄率的国家,尽管存在通货膨胀,人们仍然会选择储蓄。在这种特殊背景下,国家单纯依靠税收政策和提高最低工资水平等手段解决低收入居民的生活困难问题,不是长久之际,政策应该更多地支持保险业开发具有储蓄和投资性质的寿险品种,鼓励城乡居民参与寿险。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