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债双杀”的2011年,就连保险巨头也难逃偿付日益“吃紧”的资本压力。可以预见,如果资本市场持续低迷,明年保险业偿付能力下滑的问题将继续蔓延,保险业已迎来新一波融资潮。
继不久前
中国人寿、
平安人寿分别发行300亿、40亿次级债后,中国
太保的发债计划随着昨晚一纸公告浮出水面旗下太保寿险募集10年期次级债计划已获保监会批准,募集规模不超过80亿元。这是太保自上市以来,旗下公司首次发行次级债。
对于太保寿险此时发债的背后原因,市场人士的观点多指向以下分析偿付能力充足率或已逼近监管红线,其对资本的饥渴不言而喻。
事实上,包括太保在内的保险三巨头都未在三季报中披露过各自的偿付能力,可参考的最新数据来源于它们的半年报。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太保集团及旗下寿险、财险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298%、192%、175%。
业务发展进度及资本市场波动,是最能影响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两大因素。今年是历史上难遇的“股债双杀”年,就算是善于波段操作的保险资金,也不得不面对投资收益大幅下滑的现实。在没有资本补充的情况下,股债市下滑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拉低作用,是不争的事实。至于低到多少,有主流投行预测,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太保集团的偿付能力大概在260%左右,而太保寿险的偿付能力或已逼近150%。
融资以缓解偿付压力迫在眉睫。保险公司的融资方式有多种股东注资、IPO、公开或定向增发等。今年坊间几度传出保险三巨头计划再融资的传言,但最终时间让谣言不攻自破。在目前资本市场不景气、谈再融资色变的大环境下,伸手向公开市场要钱,显然非明智之举。价钱发不高不说,市场能否认账又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
保险公司深知,发债只是股市不佳情况下的无奈之举,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止痛药”。发债只能解决资本之缺的近忧,并不能一劳永逸解决未来三五年的偿付问题。因为发债的规模受政策限制很大,而且从现有市场环境看,发债成本虽较之前已有下降,但还是不小。
按照主流投行的预测,即使今年成功发行过次级债,保险三巨头明年依然将面临资本夯实的压力,尤其中国人寿、中国平安更为急迫。可预见的是,待资本市场转暖后,来自上市保险公司数百亿的再融资压力或许会集中释放,至于是A股还是H股,定向还是公开增发,将视市场情况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