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保知识手册 | 终身寿险 | 定期寿险 | 两全保险 | 年金保险 | 问吧
向日葵保险网 > 人寿保险 > 深度评论 > 正文
没有保险消费者,所有的坚守都没有价值
向日葵保险网
[导读]:中国保险业对外开放以来,已经有54家外资保险公司来华拓展业务。然而,面对“国”字号强大的机构网络和地缘、人缘优势,外资公司目前整体市场份额不足5%。如何争得属于自己的那一块“蛋糕”?这是摆在所有外资保险公司面前的一道难题。

  作为外资公司中的佼佼者,信诚人寿通过“聆听”打造核心竞争力,在自身获得高速发展的同时,为中国保险业吹来一缕清风。他们的经验与思考,值得同业借鉴。

  “信诚人寿成立于2000年,是中国第一家中英合资的人寿保险公司,中方股东为中国中信集团,外方股东为英国保诚集团。发展至今,我们已在全国设立了13家分公司、46家分支机构,拥有超过13000名员工及保险营销员,目前总资产约180亿元人民币。去年11月,我们把总部从广州搬到北京,为进一步实现全国业务布局又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回顾公司10多年来的发展,信诚人寿首位中国籍首席执行官谭强感慨颇多,“近10年来信诚人寿保费收入年均增长率达53%,这个成绩在国内所有外资寿险公司中名列前茅。我们虽然”个子“小,但实现了”加速跑“!”

  经济“寒流”难阻行业发展大势

  站在2012年的门口,回首2011年内外交困的“寒流”夹击,保险业能否迎来一个春暖花开的2012年,抑或是一个更加难熬的冰河期?

  从业已逾20载的谭强回答说:“我们其实可以把目光回望得更远些。只有往回看得更远,才能往前走得更久。”

  诚如其所言。30多年来,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并不是一路高歌猛进,曲折和起伏始终伴随其前进的脚步。1992年以后,代理人销售模式驱动中国保险业发展进入高潮。然而2003年起,寿险业增长开始放缓。直至2005年银保模式发酵扩大至全国,银保保费占比迅速飙升至50%以上,与代理人渠道齐平,才又一次催生了中国保险业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

  可以说寿险业的每一次大发展都是伴随着模式创新,是创新引领行业实现了突破与提升。

  “2011年的颓势让大家对寿险业都不看好,言必称瓶颈。我倒认为,如果说中国寿险业或者保险业处于所谓的危机状态,那么有危就有机,是危中求机。在这个改变中,谁敢于尝试第一只螃蟹,谁闯出的路适合于大众和社会,谁就能引领下一个五年、十年寿险业的发展。”谭强认为,“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养老难”、“看病难”、“教育贵”的问题亟待有所突破,如果行业尝试出了新的产品、新的服务、新的管理模式,哪怕就解决一小部分需求问题,都能抓住新一轮发展的良机。

  “虽然2011年经济的低迷放慢了保险业快速飞奔的脚步,却让大家有时间去思考:老的营销模式要不要改,如何改?能否出现新的运营和销售模式,新的模式会为行业带来新的增长点与新的繁荣吗?从世界范围内看,销售模式有网销、电销、电视销售、门店式销售等等。但模式的创新和发展,需要与环境、监管和大众的接受度以及中国社会生活的习惯相融合,才能成为行业发展新的引擎。对于80后、90后等潜在未来客户群体,信诚人寿也已经在致力于研究他们的生活习惯和消费模式,希望从中发现新的业务增长点。”谭强说。

  创新在中国是一个使用频率相当高的词汇。面对国际国内的新环境,面对新的竞争态势,现在几乎每家公司都在谈创新。然而,怎样做才能实现诸如渠道创新、模式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等种种创新?需要什么样的创新思路?靠什么来保证创新能够“常创常新”?

  谭强认为,中国保险业只要在坚守中进行创新,就能寻求到行业的突破与发展,行业目前面临的“寒流”,不会改变中国寿险业蓬勃发展的大势。“我相信在下一个阶段,中国保险业一定会在尝试新的模式过程中诞生出新的亮点;这个新的亮点谁做得最好,谁就能引领这个市场。值得欣喜的是,业界已经在积极地展开探索和实践。大家都希望在新模式、新产品、新渠道的探索上冲出一条血路,成为下一个发展浪潮的引领者。而这个探索过程、这个机会对外资保险和中资保险都是平等的。”

分享到:
关注向日葵微信号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

人寿保险关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