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1年起,外资保险开始涌入中国内地的各个城市,与中资保险一起抢占市场、分享客户。根据四川保监局的数据,截至目前,已经在四川设点驻站的外资人寿保险公司就已经达到11家。
4月30日公布的《国务院关于修改〈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的决定》将《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第五条第一款由原来的“中资保险公司经保监会批准,可以从事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业务”修改为“保险公司经保监会批准,可以从事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业务”。条例的修改,标志着我国正式向外资保险公司开放交强险市场,中国保险业进入全面开放阶段。
世界500强、国际排名第N位……似乎在推销保险时,一旦与这些词句挂上了钩,保险产品和推销员本人就立刻变得“洋气”起来,消费者瞬间也“高贵”了不少,下单都变得更容易。
但外国的月亮真的就要圆一些?在签字下单之前,您是否真的对外资保险的家底一清二楚了?
无法否认,很多市民或多或少存在着认国际品牌的心理。也许正是为了迎合这样一种心态,在保险推销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高举“国际化”招牌的营销人员。面对个别滔滔不绝的“显洋”,消费者可别盲目“崇洋”。
业内人士表示,进入中国内地的外资保险公司大多已经“本地化”,因此对面外资保险,消费者也应跟对待中资企业一样,货比三家、慎重购买!
推销保险
外资爱打“洋味”牌
与中资保险相比,外资保险的营销人员在进行保险销售时,除了细数产品的各种优势外,尤其热衷于向客户“炫耀”自家公司的“洋味”。
36岁的陈女士,在某外资保险四川分公司的一个营业部做营销员。她告诉成都商报(微博)记者,“与客户沟通时,如果说到了公司的外资背景,下单会容易些”。她说,自己所在的公司在对营销员进行培训时会针对见客户的“说辞”进行专门训练,其中,涉及公司外资背景和外方股东实力的内容,会被重点讲解,“这算是一个亮点和推荐理由吧。”
成都市民刘先生对此深有感触。5年前,刘先生为自己和家人主动购买了某外资保险公司保险产品,每年缴费3000多元,缴费期为20年,“选择这家公司的产品,主要是冲着它实力强大的外资背景”,刘先生说,按照当初业务员的说法,这家公司的外方股东是一家非常有实力且有着百年历史的美国老牌保险公司,该公司在全球排名前茅,还为数任美国总统提供过保险服务。
然而,在刘先生购买了这款产品两年后,实力强大的美国股东宣布撤资,公司股权结构发生了变化。“保险是保一辈子的东西,当初买保险就是看中了美方股东百年如一的持续服务能力,现在换了股东,虽然暂时没什么太大的变化,但作为客户总觉得有些担心!”刘先生说。
外资保险之背景
并非全进口大多由中外合资
其实,我们常常看到的外资保险公司,更确切的称谓应该是“合资公司”,即中方和外方各占一部分股权,并非血统纯正的“全进口”。
保险业内人士表示,受限于我国的法规限制,目前内地的各家外资寿险公司,多为各大国际性金融集团与中国大型内资企业的合资公司。例如金盛保险公司由法国安盛集团(AXA)和中国五矿集团合资组建,中英人寿由英国英杰华集团与中国中粮集团合资组建。
因为并非“全进口”,因此中外联姻产下的“混血儿”也有着自己的独特个性。就像众多行业的中外合资公司一样,来自海外的国际性金融或保险集团,能为合资寿险公司带来和注入良好的团队管理经验、渠道管理经验、产品开发、科研以及投资运作经验。但与此同时,合资公司也必须按照我国的保险监管规定和要求,进行经营管理。
股东评级
不应算在合资公司头上
“我们公司一直获得标准普尔AA+评级的,2006年刚刚调高为AAA最高评级……”
“我们公司是获得穆迪评级长期信用A1级别的……”
当听到这些来自国际权威评级机构给予的优异成绩时,很多人会下意识的就觉得这家公司在国际很有威望。没错,拥有这样的评级的确很厉害,但这份荣誉别“张冠李戴”了,它指的可不是外资公司,而是这家公司的外资股东。
保险业内人士透露,在标准普尔的评级系统中,像英国英杰华、法国安盛、美国大都会保险这些国际性保险或金融集团,经常获得AA、AA+甚或AAA的最高评级。但是,这些“父亲母亲”、“爷爷奶奶”的优异表现,并不能取代合资寿险公司这个“儿子”或“孙子”的自我表现。
保险业内人士表示,这些合资寿险公司的财务状况、信用程度到底如何,消费者应该从他们的实际经营状况和年报、季报等数据来判断。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