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产品卖出去后,陈婷最擅长的就是好态度。之后如果有客户来退保,不管是头发花白、可怜兮兮,还是满脸凶相、破口大骂,她都是满脸堆笑,端茶倒水,总之只有两个字——不退。
可能是时间长了良心真的过不去,也可能是要开辟新的战场,一段时间后,陈婷被调到别的营业部了,从此音信全无。
“厚黑学”功力如此之深的销售,实在难得。
当然,陈婷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多数银行人员在销售保险时,还是能做到基本的风险提示。这也是为什么陈婷的同事会在背后“骂”她没良心。
不过,银保销售的难点在于,年轻人已经越来越少地去银行营业厅办理业务,他们往往善用网上银行和ATM机,营业厅里更多的是中老年人,他们对理财产品的理解一般都不深,甚至连股市的涨跌有多大都不清楚,即使在银行人员耐心的解说下,也未必真正理解产品的风险和收益。
银行的销售人员需要面对的,不仅是个案,而是对于理财知识缺失的大量人群。
保险销售的三六五等
银保销售能够误导很大程度上是沾了银行的光,否则,一般的陌生保险销售人员,哪里这么容易就能从客户钱袋里掏出钱。
在保险销售中,银行保险的渠道一直是被人羡慕的一种,类似的还有航意险、团险等可以通过航空公司、旅行社、企业机构等渠道销售的保险,只要把渠道的功夫做到位,销售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但对于大多数保险销售而言,他们的客户就是全社会,渠道只有人脉,营销工具只有电话、嘴和腿。这其中的销售难度就要大得多,当然,提成也会高。
郑立是2011年3月开始做保险销售的,之前他在一家汽车4S公司做销售,受北京汽车限号令的影响被辞退,一个偶然的机会便做起了保险。前半年,保险公司每月提供无责任底薪3000元。这半年,郑立找遍了亲戚朋友同学,做成了几单,业绩还不错,被升职为主任,手下还带着几个业务员。
郑立现在的工作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自己出单,一般通过在小区设点卖保险,另一部分就是招聘、培训新人。
因为没有固定的销售渠道,郑立的工作有点像是打游击。每周去公司开两次例会,汇报一下成绩,再争取从领导那里多领取一些宣传品和小礼品,然后就是每天奔波在小区。在小区里,郑立的工作主要就是和大爷大妈套近乎,争取获得信任,如果能被邀请去家里谈谈是最好了,不过这一般很难。现在几乎所有的人都对保险销售有戒心。
同期进入保险公司的人员中,郑立算是做得比较好的,汽车销售的经验,加上不错的人脉,一年多来,郑立在保险销售领域已经基本站稳了脚跟。当年一起和他进入保险公司的一批20多人,留下的不到5个了。
对于保险中的销售误导问题,郑立也很反感,他觉得是个别不负责任的人毁了这个行业的名誉。郑立每次销售保险的时候,基本上都能做到实事求是,不回避问题,这也给他带来了不少的回头客以及客户介绍的客人。不过自从做了保险,真的有朋友不再接郑立的电话了,这让他有点伤感。
在小区卖保险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郑立现在热衷的是办“理财培训”和“免费聚餐”,说是培训和吃饭,其实无非是卖保险。通过发短信、打电话、贴小广告、小礼品诱惑、请吃饭等方式,邀请到客户,然后找个会议室请个口才不错的人宣讲保险的好处,一边讲,一边卖。办整个活动,包括场地、礼品、餐费,一般不会超过3000元,只要卖出几单大额一些的保险,就全赚回来了。
不过,毕竟一个人能买的保险不会太多,保险销售需要不断挖掘新客户。郑立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每天都有一种资源被耗尽的感觉。虽然在公司定期的培训课上,总能听到激昂的声音,在课程结束后的30分钟内,郑立会重新燃起对未来的信心,但一旦回到现实,沮丧又会重新复活。
保险招聘=人海传销?
保险业界有句俗语:保险不是人做的,是人才做的!
在杂志举办的保险业沙龙活动上,几位保险业的专家总结出了保险销售的几项基本素质: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超强的学习力、表达沟通能力和金融专业能力。
保险销售要求如此高,招聘难、留人难,就成了保险业这些年来一直的痛。据一位业内人士介绍,某保险公司半内勤部门员工的留存率,7个月为35%,13个月仅剩20%。据说这已经算是高的了。
面对此情此景,不少保险公司反而将计就计,把销售人员招聘变成了保险销售的手段——卖保险不就是需要人脉吗?那我就不停地招人,不就有人脉了?
打开招聘类的网站,便可看到各个保险公司的招聘信息,无论在招聘网站上注册的人有没有向保险公司发过简历,几乎都会接到保险公司打来的面试电话。没错,几乎所有的保险公司都是在常年招聘,而且会冠以各种名头,比如储备干部、理财经理、规划专员甚至内勤,最后干的全是一件事情——卖保险。
普罗大众有相当一部分人对这一现象的看法是:保险是传销。一些父母听说自己孩子去保险公司上班,甚至会觉得孩子掉进了魔窟。一个新业务员为了业绩,或者因为巨大的压力,自己首先就会买公司的保险,然后让自己的亲戚朋友买,再让亲戚朋友介绍别人买,直到人脉资源用尽,业绩出现“瓶颈”甚至全无,最终离开保险行业。绝大多数离职保险业务员的经历大多如此,这还不包括从来无法出单的人。
对于保险销售的管理者,业务主任也好,业务经理也好,增员,也就是所谓的“拉人头”,则是保持团队出业绩的主要手段。这也是外界普遍认为保险有传销嫌疑的主要原因。
刘旭在一家中外合资的保险公司做业务主任已经一年多了,在当上主任的前半年,他和30多个同人一起在这家保险公司开始了培训,开始了业务员的生涯。而如今,这批学员只有他自己还留在这家公司。
在刘旭看来,每一批新人,能够坚持做保险超过一年的比例不超过5%。最开始,刘旭的业绩在同批新人中出类拔萃,也很快被提拔到了主任的位置,然而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经历过缘故客户开发(从事保险前就认识的同袍、同乡、同好、同事、同学)、转介绍客户开发、再转介绍客户开发以及陌生客户开发等阶段之后,刘旭感觉到自己的人脉资源已经几乎耗尽了,出单的速度明显地慢了下来,作为业务主任,他的收入更多地依靠手下业务员出单的管理津贴。他则不停地招新人加入团队,填补人员大量流失的空白。
不过,同样让刘旭感觉压力巨大的是新人的培训。有时候好不容易争取到的和客户细谈的机会,由于新人的不专业,客户的问题回答不清楚,甚至前后矛盾,白白错失了机会;有时候刚把新人培养的还不错,又就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流失掉。刘旭觉得自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事实上,保险公司为新人做的培训比大多数其他行业的公司都系统的多,对保险公司的管理层来说,他们也特别希望培养出十分专业的业务员,至少是能够有持续稳定业绩的业务员,这样既能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又能减少人员流动的损失。然而现实情况则是出现这种优秀业务员的概率十分低。
与往年的情况相比,这种大规模拉人头出业绩的方法如今已经逐渐令一些保险公司失去兴趣。尽管获得保险代理人从业资格的门槛依然很低,各个保险公司的团队建设却越来越趋精英化,除了建设精英型的团队,招人的起点普遍以本科学历为主,一些有条件的保险公司还会特意招募名牌大学毕业生,甚至“海归”和硕士。刘旭的同事就有几个国外大学学金融的硕士。
保险公司这样做,一方面是意识到了从业人员素质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是人们普遍对保险公司不信任,导致过去的老方法确实招不到人了。高学历的业务员待遇上也普遍高于其他人,很多公司现如今都为这些业务员提供无责任底薪,甚至一些商业医疗保险。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种转变对保险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是十分有利的,尽管事实上是由于过去大量低素质的从业人员自己把保险行业做臭,再令人感到讽刺地倒逼行业从良,一点点回归本质。
保险投诉数据令人惊心
5月初,保监会公布了《2012年一季度保险消费者投诉情况通报》。从人身险投诉情况来看,第一季度寿险公司涉及消费者权益的投诉事项878个。其中,各类销售违规457个,其中涉及欺诈误导的386个,占寿险公司违法违规类投诉82.30%。欺诈误导具体表现为:一是印制带有误导客户内容的宣传材料;二是营销员在条款解释时夸大承诺收益、不如实告知投保人权利等;三是模糊保险产品和基金等其他金融产品的界限。此外,共有134项寿险投诉涉及退保纠纷,其中涉及分红、万能、投连等人身险新型产品的98件。值得注意的是,相当一部分投诉人反映,销售人员在投保时对产品特性和投资收益作了不实宣传,消费者受到误导购买了不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保险产品,或合同约定与销售人员解释不一致。(文章来源:和讯网)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