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营销,传递着这样一种信息:企业要在市场上生存发展,就必须寻找用户、说服用户、善待用户,以诚取信用户,从而使保险从业者放下架子,找准卖方服务者的位置,让保户真正成为“上帝”,让保险这一“朝阳产业”更加兴旺。
保险营销是一项能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和创造力的事业,它不仅解决了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为国家减轻了负担,而且使他们接触了社会,开阔了视野,交往了朋友,增加了收入。可以说,观念一变,一举多得天地宽,何乐而不为呢?
综上所述,保险营销员的社会口碑整体是好的,但也跳动着一些不和谐的音符。究其原因,除部分理赔案例的负面影响外,还有个别营销员的作为所致。
形同虚设搞招聘,“泥沙”淘尽难见“金”。营销队伍组建初期,大都采取人海战术,大量增员,仓促上岗,没学会走路,就百米冲刺,遗憾的是,大浪淘沙“沙”淘尽,“泥沙”俱下难见“金”。某县一公司首期招聘的营销员几乎“全军覆没”,有的留存率仅为5%左右,刚开始招员时还有一定的面试考核条件,到后来只要应聘者上门,便干脆来者不拒,致使营销队伍参差不齐。如此招聘,能有高素质人才吗?
“一仆几主”来回窜,客户缺乏安全感。有的公司减员后,分流下来的人便有了用武之地。有的人昨天还在原公司见面,今天便在新公司“亮相”了;你到甲公司当一把手,他到乙公司主持工作;还有的集体跳槽到另一家公司。跳槽如走马灯似地频繁,使客户眼花缭乱,不知他究竟是哪家公司的人,也不知投保哪家公司才可靠。长此以往,恶性循环,使客户缺乏安全感。
优胜劣汰加跳槽,优秀人才难久留。有大量业务的营销员跳槽之频繁,让人瞠目。留不住高素质的营销人才,何谈专业化的长久服务?保险营销挑战性很强,淘汰率高,必须吐故纳新。我国保险业目前还处于粗放起步阶段,急需大量增员,届时,没有一定文化素质和社会交际能力的人,想取得成功已不可能。
良莠不齐素质低,保险声誉受损失。确实有下岗职工再就业做保险重放异彩的,但也不乏没有好去处而到保险公司试试看的。有的文化素质低、有的品行成问题。当前,个别地方流行着“防火防盗防保险”的笑话,说明不是保险不好,而是个别营销员的所为确实不能令人满意,以致出现市民见了营销员唯恐避之不及的现象。
我国的保险市场还处于初级基础发展阶段,随着竞争的激烈,这种粗放的营销管理机制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必将有损保险市场的信誉。(文章来源:中金在线)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