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行业短板凸显
近日发布的保险业“新国十条”明确提出,我国要努力由保险大国向保险强国转变,到2020年保险深度要达到5%,保险密度达到3500元/人。
而今,我国距离2020年的目标有多远?数据显示,2010年发达国家保险市场的保险密度已达2000-3000美元/人,保险深度在12%左右。而截至2012年底,我国保险密度仅为1143.8元/人,保险深度仅为2.98%。
这也就意味着,到2020年,每人所花的保费要比2012年末高出近一倍才能“达标”。
天安人寿副总裁毕闯指出,在中国香港,每个人可能会有7张以上的保单,日本有2-3张寿险保单,而中国内地很多人却一张保单都没有。
许多市民不愿投保的原因是:“国内保险业的销售误导问题很严重,理赔难问题也经常发生,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愿意买保险给自己上一个保障,而是怕被骗。”
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名誉院长、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稳坦言,很长一段时期以来,有关我国保险业的表述是“政府不够放心、人民不够满意、从业者不够硬气”。这样的尴尬状态,可以说是我国保险业“大而不强”的一个写照。
如何让百姓放心买保险?
我国保险业一直存在社会不了解、不理解两大困扰。专家指出,国民保险意识不强、资本市场不够健全、产品创新不足等多重短板都是主要因素。
事实上,保险,不应只是一个生硬的金融词汇。我国的保险深度、保险密度要上一个台阶,需要让保险走入寻常百姓家。因为从国家战略上看,是要从保险大国迈向保险强国,而对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而言,其实就是让投保人能高高兴兴买保险,让保险人快快乐乐卖保险。
中国人保财险执行副总裁王和坦言,社会对保险业的不理解,甚至误解情况较为普遍,究其原因,根子还是在于行业,特别是发展模式和服务水平。因此,在新的发展时期,保险业要在加强保险知识普及的同时,下大力气解决好消费者利益保护问题,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专家表示,老百姓购买商业保险的市场需求还有待启动,这个需求启动才是真正的启动,空间也是非常巨大的。归到一句话,保险业要降低成本,要推出老百姓买得起、愿意买的保险。
“要加快保险业在销售渠道、产品和服务等方面的创新,推进中国保险业由过去的粗放型经营向精细化经营转变,推动保险业真正实现有质量的发展,而不仅仅是数量的迅速扩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长张承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