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从来不是轰轰烈烈的,而是在平淡的过程中实现的”,正如太平人寿的总经理郑荣禄这句话,公司9年来的发展是长期的、持续的、健康的。
近日,记者从太平人寿获取的最新数据,2010年,太平人寿年度总保费收入达到328。84亿元,同比增长46。1%。自2001年复业以来,年复合增长率50%以上,9年总承保金额已经达到18938亿元。同时,自2006年以来连续五年实现盈利。
这些数字背后,是太平人寿坚守“价值成长”专业化发展方式的不同寻常的复业之路。
持续的发展:
年复合增长率50%以上
2001年11月,太平人寿全面恢复经营国内人身保险业务。
一年后的2002年10月,太平人寿保费收入成功突破10亿,累计预收保费达11。40亿元。
2003年,太平人寿保费收入超过30亿元。2004年,这一数字再度翻番,达到65。96亿元。2005年,太平人寿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8。7%,达78。36亿元。
2006年,公司的保费收入突破百亿元,达到111。97亿。2007年,太平人寿实现保费收入157。88亿元,同比增长41%;2008年,188亿元,同比增长19%。
2009年成功站上200亿元大关,实现保费收入225亿元。2010年,总保费收入达328。84亿元,其中新契约保费221。61亿,续期保费107。23亿,则全面实现“年度保费以百亿元为增长单位”的发展目标。
从10亿元到328亿元,据悉,太平人寿9年间,公司业务规模年复合增长率达50%以上。总承保金额达到18938亿元。
另外值得一提地是,截至2010年,太平人寿在全国已开设各级机构达740家。不仅完成了全国布局,而且绝大部分机构都开设得相当成功。2010年,太平人寿系统内有13家分公司年度保费跨上十亿平台,四川、广东分公司年度总保费更突破30亿元。太平人寿四川分公司个险管理本部营业行政一区,在2010年11月10日,年度承保标保则突破亿元,成为全系统第一个“亿元营业区”。
然而,太平人寿发展的持续性不仅仅表现在经营规模上,更表现在持续的盈利能力上。
2006年,对于太平人寿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不仅因为这一年,公司保费收入突破百亿元,更因为这一年,太平人寿实现净利润3。13亿港元,首次实现盈利,成功打破寿险公司7-8年的盈利规律。
此后的四年,无论经济环境如何起伏,太平人寿均实现在香港及内地会计准则下盈利。2006年至2010年,公司连续五年盈利,可以说,已经基本具备可持续盈利能力。
另类的专注:
人均产能高出行业3-4倍
取得这样的成绩,太平人寿走的路子是与别人不同的。
复业伊始,面对普遍以“拉人头”、“铺摊子”的方式寻求规模扩张的行业现状,太平人寿的管理者们意识到,粗放式经营不再适宜行业的快速发展,只有注重“价值成长”的专业化发展方式,才是符合行业发展规律的科学方式。于是确立“高素质、高品质、高绩效”“的“三高”战略。
在统一战略思想的指导下,个人业务上,以“八大体系”为中心的专业化经营体系,成为太平人寿推动绩优业务人员快速成长的关键方法。
2010年,太平人寿的个人业务新单保费达到37。5亿,较2009年增长46%;年度实现承保标准保费超过100万的保险代理人达到了117人,与2009年实现“百万”的业务人员相比,人数增长超过3倍。
值得关注的是,太平人寿绩优业务人员数量的扩大和业绩的增长,并不是建立在公司代理人总数扩大的基础上。与2009年相比,太平人寿个险代理人人力并没有增加,但公司的个险保费收入却增加了46%,人均产能高出行业平均水平的3-4倍。
另一方面,在银保业务上,2006年,当其他寿险公司醉心于短期趸缴业务的保费规模大战时,太平人寿已经开始布局10年以上的银保期交业务。
这一另类的选择在初期经历了不小的波折,2006年银保期交全年只有1亿左右的收入,2007年,也不过2亿元。但太平人寿没有放弃,公司管理层再次考察、反思,终于找到根本的问题:银保业务线期交业务的销售能力跟不上。并因此展开大刀阔斧的“119”策略改革。首要举措是建立一套适合期交业务销售的绩效考核“基本法”。
2008年上半年,太平人寿期交业务出现第一次井喷:网点产能一下子拔高到同期的10倍;最终2008全年完成期交业务规模15亿。2009年,这一数字达到28。42亿元,同比几乎翻了一倍,内含价值也同比增长94%。
据记者从太平人寿获取的最新数据,2010年,太平人寿银保期交业务继续稳定增长,实现规模保费29。87亿,银保期交产品的13个月继续率是93。8%,25个月的继续率是97。3%,这在行业内是名列前茅的。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