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保监会公布6条行政许可批复,其中三条与信诚人寿有关:批复信诚人寿筹建泉州中心支公司、佛山营销服务部改建为中心支公司、嘉兴营销服务部改建为中心支公司,信诚人寿除了分支机构陆续全国遍地开花,近期其招聘信息多达581条,尤其是其总部所在的广东地区更加密集达545条。
总部驻地广东大规模招兵买马
2010年12月29日,保监会发布行政许可公告:“同意信诚人寿注册资本金从20。9598亿元人民币变更为23。4598亿元人民币。增资后双方股东股权比例保持不变。”之前的种种猜测平息,同时,信诚人寿开始招兵买马,特别是在其总部所在地广东,记者搜索发现,仅2011年1月26日一天,招聘信息就高达百余条。
进入2011年以来,信诚人寿已经发布了近500余条招聘信息,岗位名称上至营业部经理,下至保险代理人达上百种。招聘信息来自全国各地,其中广东地区最多,最近一个月以来,已经有545条。
信诚人寿成立于2000年10月13日,距今已经有10年时间,由中国中信集团公司和英国保诚集团共同发起创建,总部设在广州,中信集团和保诚集团各占50%的股份。信诚人寿也是股权稳定且成立时间较长的外资寿险公司之一。
成立之初,信诚人寿业务发展迅猛,尤其在个险渠道冲劲十足,甚至一度提出“赶超友邦”的豪迈口号。但近两年来的数据显示,信诚人寿高管人员变动频繁、市场份额缩水严重。光大永明“去外资化”的成功转型与信诚人寿的现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010年,坊间关于信诚人寿“去外资化”的传闻不断。
加之,去年3月英国保诚集团首席执行官谭天忠(TidjaneThiam)访问中国市场,收购友邦计划一旦完成,信诚人寿外方股东保诚集团在中国将面临“双牌照”难题。当时也曾有消息人士称:“在这个时间段,信诚人寿的中方股东中信集团希望保诚能退出合资公司股权,保诚只持有一张保险牌照,即收购完成后获得的友邦中国的业务牌照。”
实际上,中信集团旗下的中信银行(5。39,-0。11,-2。00%)、中信信托为信诚人寿提供一定的销售渠道和资产管理,如信诚人寿的投资连结保险产品的账户投资主要交给中信信托投资管理,信诚人寿与中信银行还联手发行了国内首张国际保险金融信用卡――中信信诚联名信用卡,实现了银行与寿险公司前台、后台业务对接。
但是,事情发展到最后,宝成集团收购友邦计划落空,信诚人寿的“去外资化”也随之无疾而终。
自2010年12月下旬开始,信诚人寿开始大规模扩张,在其总部所在地尤为明显,密集成立营业部等分支机构。
保费上升难敌名次下滑
信诚人寿自成立以来,保费排名一直排在外资公司前列。截至2010年10月,信诚人寿已分别在广东、北京、江苏、上海、湖北、山东、浙江、天津、广西、福建、河北7个省、3个直辖市和1个自治区,共33个城市设立了分支机构,并拥有逾13,000名内外勤员工。
2004年,在信诚人寿成立的第四个年头,其保费收入6。5亿元,排在国内寿险行业的第十一位,在外资寿险公司中仅次于友邦保险,位居第二。而当时的外资寿险公司中意人寿、光大永明、中英人寿等保费远不及其水平。
2005年,信诚人寿保费总额首次突破十亿元关口,行业排名不变,但当年中意人寿突然发力排在了外资寿险第一位,信诚人寿随即排至外资第三位,保费收入是友邦保险的六分之一左右。而之前排在其后的中英人寿、中宏人寿等也开始崭露头角。
2006年底,信诚人寿保费收入16亿元,同比增速60%,行业排名退一位至第十二名,在外资寿险公司中的排名依然是第三位,仅次于友邦保险和中意人寿。中英人寿及中宏人寿仍然穷追不舍,此年,其同父异母的中德安联排名与其前后相随,保费相差4亿元。
2007年同期,信诚人寿排名继续下降,行业排名至第十五位,保费收入30亿元,增速为87。5%;在外资寿险公司中的排名也下滑至第四位,友邦保险、中意人寿仍排在其前面,中英人寿经过几年的积累也排到了信诚人寿座次前面,其兄弟公司中德安联仍紧随其后,保费仅相差一千万元。
2008年,信诚人寿保持了其上一年的行业座次,保费收入37亿元,增速23%;信诚人寿在外资寿险公司中的地位又回稳至第三位,排在其前面的是友邦保险和中英人寿,其与中英人寿的保费相差一亿元。
2009年也许是信诚人寿不愿回忆的一年,这年中,虽然其保费未因行业趋势而缩水,但行业排名却落至第十九位。外资寿险公司中友邦保险、中意人寿、中英人寿,又出现了一家转身外资的华泰人寿,也首次超过了信诚人寿,使其排名被迫降至外资第五位。
进入2010年,前十一个月,信诚人寿保费收入近50亿元,超过2009年全年9亿元,行业排名也回升至第十七名。排在其前面外资寿险公司为友邦保险、中意人寿和华泰人寿,中英人寿不敌其增速。
总体而言,信诚人寿自2004年至今排名较为稳定,保费收入也连年攀升,但成立多年仍盈利不足,令股东大为挠头。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