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晓是北京的一名普通白领,每个月收入大概8000元。她的丈夫从事IT行业的工作,月薪大概1万元。夫妻俩有一个3岁的女儿,今年9月准备上幼儿园。
他们在北京拥有两套住房:一套贷款已还清,一家三口自己居住;另一套每月要还贷3200元,已按3500元/月的价格租给了一对“京漂”夫妇。
符晓家每个月的支出情况是这样的:生活费加上女儿的各种学费大概要花掉符晓丈夫的整月工资,符晓的8000元月薪水,3000元用来买基金定投,5000用来存活期,作为家庭以应不时之需的现金流。
这个家庭在年初的时候一次性支付了一家三口的保险费,符晓夫妻给自己购买了意外险、大病险和分红型寿险,给女儿购买了一种教育分红险。符晓的想法很简单,就当给女儿强制储蓄,等她将来上学的时候,积少成多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除了每月的工资收入,符晓夫妻在银行和股市还有资金大约30万。其中15万在股市,15万在银行,用来买一些短期理财产品。
这是一个在北京打拼多年之后,已迈入中产阶级行列的普通家庭:生活无忧,但也不是富贵到可以不计支出。符晓家的理财投资方式,与《中国平安国人财商指数报告(2011)》中所描述的极其吻合。
这份报告今年8月由中国平安独家发布,报告所基于的调研是中国平安与零点集团合作完成。报告指出,中国城市居民如今三大投资项目是储蓄、保险和股票。调查发现,有92.0%的受访者进行了储蓄投资;41.4%的受访者购买了保险;32.1%的受访者进行了股票投资。
在大城市,除了这些传统的投资方式之外,一些经济实力更为雄厚的人还有更多的投资渠道,比如,房地产投资、奢侈品投资、艺术品投资、甚至于购买玉石、红木也是“钱生钱”的一种手段。而近来方兴未艾的富人移民潮,是一种价值目标更高、更多的新型投资方式。
在人群划分上,高收入人群更重视投资;70后、80后的投资比例明显高于前辈。在普通居民中,26.6%的除了日常生活必要开支外,还进行了其他项目的投资;而在高收入群体中,这一比例达到43.1%。如果以年龄为维度划分,进行投资比例最高的是70后,达到32.2%;其次是80后,占31%;90后、60后和60前的比例分别为25%、24.1%、14.5%.70后比他们的前辈们更具投资观念,又比80、90后更具投资的实力。
一
不管投资观念如何更新、投资渠道如何拓展,对于中国人来说,储蓄以及风险较低的基金定投仍然是国人首选的理财方式。现在的人们都知道存活期是一种“跑不赢CPI”的做法,大部分家庭的活期账面上只放一小部分资金,以供急需时使用。其余的钱,即便是放在银行,也都奔着短期理财产品去了。
一方面,央行的“紧缩政策”推动各银行纷纷推出短期理财产品,以吸引闲散资金,解决自身“差钱”的问题。另一方面,在通胀高企的当下,相当多的民众也希望盘活手中的闲散资金,存定期不如买理财产品已成为许多人的共识。在双方“你情我愿”的相互吸引下,银行频推短期理财产品,符晓就经常收到诸如“超短期理财产品抢购,7天年化收益率高达5%”的短信。在这些短信的推销之下,符晓和丈夫商量,决定拿出15万,分成三分,买了三个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都在4%以上,有一个10万元起点的理财产品收益率能达到5.2%.“不求挣大钱,至少要跑赢CPI.”符晓说。在她看来,这种理财方式比股票稳妥。
据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金融产品中心公布的信息显示,今年前4个月新发理财产品募资规模平均每个月超过1万亿元。而根据普益财富监测数据,2011年7月到期银行理财产品共计1557款,从到期收益表现来看,1235款公布了到期收益率的产品中只有3款没有实现预期收益率,到期年化收益率达6%及以上的理财产品共计54款。
除了短期理财产品之外,购买保险也是城市家庭常用的一种投资方式。“家庭理财配置中必须要有保险,如果没有保险,家庭理财就等于在”跳裸体舞“.”保险专业人士这样建议。符晓家原本没有保险类的投资。三年前女儿出生后,她萌生了为孩子购买教育保险的想法。后来,在保险经纪人的建议之下,她慢慢改变了投资观念,觉得保险是不可少的一种理财配置。“我和老公都是家里经济的半边天,如果一方遇到问题,对这个家庭都影响巨大。更何况以我们家的经济状况,有能力购买保险。”她与丈夫商量之后,从今年起开始给各自购买了一个意外险,一个大病险,一个分红型寿险。
现在,市场上具有理财功能的商业保险非常多,占商业保险理财产品市场份额比重大的是分红险和万能险。
据一家保险代理公司的顾问介绍,现在,新型分红险一般通过定期的生存金返还频率、不定额的返还比例,来达到对客户在不同时间段的资金安排与补充。而万能保险则是一种投资型寿险。投保人所缴纳的保险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保障,另一部分用于投资。投资部分资金可以由投保人自主选择是否转换为保障的部分。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