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额分红难以保证
分红的概念这两年被热炒,一提到分红,人们总联想到很高的收益。各种分红产品的演示图例上那分红部分长长的一大截,怎不让人眼热心跳。可实际上,分红部分是非保证利益,有没有,有多少,都是不一定的。而且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期待高额分红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从红利的来源来看,主要来自于利差异、死差异和非差异,分别对应保险的定价三元素:利率、死亡率和费用率。利率是指投资回报率,死亡率是指各年龄段人群平均的死亡数字占人口的比率,费用率则是保险公司操作一份保单平均所花费用占保费的比率。保险公司根据预测的三种比率水平来确定产品价格。在实务操作中,因为预测数字比较保守,所以往往能有超出预期的盈利,这就是红利的来源。而这三种来源中,费用率大家控制的都很好,变动也不会太大,死亡率是经验数据,也很稳定,所以这两块不会产生很多的红利。那么投资回报率呢?要知道现在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渠道是由保险法规定的,主要有银行存款、购买政府债券、金融债券、证券投资基金等等。其中大部分是利率固定的渠道,也就是收益很稳定,但也不会很高,例如银行协议存款的年利率应该在4%到5%之间。而证券投资基金虽然可以享受股市上升带来的高收益,但一来投资规模受到限制(不能超过资金运用总量的10%),二来还有可能造成亏损的时候(过去一年的股市情况恐怕就不容乐观)。综合起来看投资回报这一块也难以支撑高额红利。
2、现金价值可能低于保费
这一点很多业务人员都没有向客户讲明白。现金价值就是您所交的保费扣除公司经营费用后剩余的部分,换句话说就是您退保时拿到的钱。在投保后的前一两年,现金价值肯定是低于所交保费的,例如某公司的5年期两全保险,购买一份1000元,第一年时的现金价值是953元。也就是说如果客户投保后急需用钱,在第一年只能拿回953元。
3、利用大家对银行的信任误导顾客
由于中国的国有银行不能倒闭,在老百姓心中的信誉卓著。在银行中销售此类产品,让客户产生一种错觉,好像在银行买的保险就“保险”。例如有一家公司的产品在宣传材料中印着“由保险公司授权的银行、邮政柜台销售,给您充分的信用保证”,这很容易让人误解为银行为保险公司担保,其实合同是您和保险公司签,银行只是代理机构,不负连带责任。
4、保险金额很低,不具有保险意义
我们知道在保险公司买的保险绝大部分都是分期付款的,但是保险利益却是从开始就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这样操作的最主要意义在于客户只要付出相对低的首期保费,就开始拥有了高额的保障。而现在的银行保险产品,大部分都是一次缴清,而保额也就比保费高一点点。这哪里是保险,简直就是定期存款。
5、分业经营使售后服务质量难以保证
人寿保险的特点之一就是后续服务非常重要。国外的大型金融机构都是混业经营的,保险、银行是一家,银行的客户也是保险公司的客户,在银行买保险一样可以得到高质量的服务。而国内目前法律规定分业经营,双方尽管可以合作,但总不如一家公司来得紧密,再加上跳过了代理人环节,保险公司能否为这部分客户提供令人满意的服务,值得存疑。
笔者认为这种银行保险的热卖主要是由于现在老百姓的投资渠道太少。手上的存款越来越多,可利息却越来越低,人们迫切寻找其他回报率更高的产品。银行保险以此为切入点,再加上人们对银行的盲目信赖,所以产品表现良好。
总结起来,银行保险所能带来的主要好处是:可能取得高于银行存款利息的分红,但也不会太高。而您付出的代价是:最后分红也可能低于银行利息,特别是在急需用钱退保时。甚至在前两年由于分红很少,您取回来的钱会少于您所交的保费。笔者觉得如果您是要考虑经济保障问题,还是应该找专业的保险代理人为您量身定做保险计划。如果您把银行保险看作一种投资手段,我觉得所得利益与所付出的代价相比,也并无特别诱人之处。最后要提醒您,真要购买时一定考虑清楚这笔钱近期使用的可能性,因为如果退保可能造成客户损失本金。(来源:中国保险网)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