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障在未来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影响社会发展的问题。”6月25日举行的“2014中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发布暨养老保障方式改革论坛”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副所长汪泽英表示,未来社会负担会加重,完全靠基本养老保险提供保障将难以支撑,要积极发展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
在论坛上,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联合海康人寿共同发布《2014中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调研报告》,报告指出:“总体来看,我们对居民退休准备情况是有所规划的,但还有欠缺。”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养老”问题不能完全靠国家、靠单位,最终还是要靠自己,比如,居民可以参与企业年金、购买适合的保险产品,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实现“优雅地养老”。
企业年金
应采取政府推动模式
《报告》显示,在居民主要退休收入来源方面,在职职工中有72%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66%有储蓄准备,61%购买了商业养老保险,35%购买了人寿保险,20%投资了不动产,19%投资了股票,19%将住宅以大换小来补充养老资金,15%投资了债券,还有12%参加了工作单位养老金计划(包括企业年金),11%购买了年金保险。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认为,当前尚处于社会某种程度上保障体系的改革元年,改革重点之一就是对第二支柱的改革,其成功与否涉及机关事业单位的改革能否成功。
然而,在我国大约4亿名城镇职工中,只有不到60万人拥有企业年金。“第二支柱要尽快解决好发展的问题。”郑秉文强调,这需要纠正几个认识误区。第一个误区是建立企业年金加大了贫富差距。部分媒体认为,在目前的情况下建立企业年金会形成一个“富人俱乐部”,会加大贫富差距。然而美国的相关数据显示,建立职业年金有利于低收入群体,在高收入群体里面的替代率很低,从而可以解决公平性问题。郑秉文认为,在我国建立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对广大公民是有好处的,应该加以普及。
第二个误区是基本社保的替代率在我国还能提高。郑秉文表示,要提高人们的收入,应该通过提高第二、第三支柱的替代率,而目前第一支柱的替代率已经很难再提高。一般来说,大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替代率在50%上下,小国会高一些,根据这个规律,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替代率已经很难再大幅度提高。
郑秉文认为,机关事业单位改革的抓手和前提是建立职业年金,我国第二、第三支柱发展应该走政府推动型道路,只有这样才能赶上发达国家。第二、第三支柱发展一般分为政府推动型、市场竞争型两种模式,成熟的发达国家采取的都是市场竞争型模式,而后发国家则采取政府推动型模式。
商业保险
优势突出但发挥不足
论坛上,中国保监会人身保险监管部养老处处长姚渝在谈及商业保险服务养老保障体系的现状时透露,在为第一支柱服务的过程中,和医疗保障体系相比,商业保险服务于基本养老保险体系还非常欠缺,但商业保险在企业年金领域发挥着比较重要的作用,截至今年一季度总共为4.3万家企业,837万职工提供受托管理服务,占受托市场的70%,投资管理的资产总共是3004亿元,占49%,团体年金保险59亿元,与2006年500多亿元的保费收入相比只有不到10%.
在商业年金保险方面,截至去年年底为1533亿元,约有十几家保险公司推出100多个护理保险产品,保费达12亿元,不足以承担起第三支柱的职责;此外,商业养老保险还在养老服务业方面做出尝试,截至去年年底,共有5家保险公司投资了11个项目。
“从很多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商业保险在养老体系中是参与者,并且发挥了很大作用。”姚渝坦言,为居民提供养老产品和服务,商业保险有着四大优势,首先是技术优势,可进行精算技术、长寿风险的防范管理;其次是服务优势,有遍布全国的网点和大量人员,能够全方面地满足老龄人口多样化的需求;再次是机制优势,市场化的模式能够提高养老保险的运行效率;最后是长期资产负债管理优势,符合养老基金的投资理念和要求。对于商业保险服务于养老保障的体系和方向,姚渝认为,应提供养老金来源、风险保障产品和老龄人口服务产品。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