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50:50的寿险公司,通过股权转让,大部分打破了最初的比例设定,即一定要有一方股东处于控股地位,如银行系进驻,再如部分民资系进驻。截至目前,打破原有50:50比例限制的公司已经有10家左右。
10月12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27家合资寿险公司股权变化情况,27家中有14家公司发生过股权变化(最多有三度转让,两度更名)、2家正在寻找着意向投资方。
换句话说,仅有11家合资寿险公司从开业至今没有变更过股东,而这11家中,有5家为近五年才设立的公司。
外资寿险在中国市场发展已接近20年,最早设立的一批如1996年的中宏人寿,最新设立的一家如2013年的徳华安顾。截至目前,共计28家外资寿险公司在国内开业,除友邦寿险外,其他均为合资公司。
但合资寿险公司在国内市场发展仍有难度,根据保监会公布的最新数据看,28家外资寿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合计仅为4.7%。合资寿险公司发展缓慢,中外股东频繁变更、战略摇摆不定是关键因素之一。
从合资公司刚成立时的股东属性来看,多为石油、航空、矿业等国企、央企与发达国家的成熟保险公司以50:50的比例进行合资,如中信集团与英国保诚、中油财务公司与意大利忠利保险、中粮集团与英国英杰华保险等。
而从变更之后的股东属性来看,中方部分国企退出,转由大型银行和民资接棒者较多,如工行、交行、招行、同方股份、鸿商集团等。有七家合资公司的外资股东股权受到稀释甚至全部转让,包括美国纽约人寿全部退出,法国人寿、新加坡大东方分别让出一半股权等。
“50:50”股权比例渐破
合资寿险发起设立时,基本都按照中外资“50:50”的持股比例设定。但正是因为这样“势均力敌”的持股比例,加上国内与成熟保险市场完全迥异的环境,使得合资公司经营思路往往摇摆不定。
从股权变化表中可以看出,一些经营较稳定的合资寿险,尽管规模尚小但已经实现盈利,例如信诚人寿、中意人寿、中英人寿、中宏人寿等。
其他50:50的寿险公司,通过股权转让,大部分打破了最初的比例设定,即一定要有一方股东处于控股地位,例如银行系进驻,工行收购金盛人寿60%股权,原股东法国安盛和中国五矿集团,都做了不同程度的股权让步;交通银行收购中保康联时,起初只是整体受让中国人寿持有的51%股权,不久后又从澳大利亚康联集团处受让了11.5%股权,即外资由原来的49%降到了37.5%。
再如民资系进驻,中法人寿原股东中国国家邮政局和法国人寿,都有退出意愿,长达数年谈判和竞价之后,由上海鸿商集团受让50%股权,九鼎资产受让25%,法国人寿则最终保留了25%。
截至目前,打破原有50:50比例限制的公司已经有10家左右。
“因为想要大比例持股,只有合资公司可以选,但50:50持股模式之下,有股权转让意愿的公司,大部分是双方经营理念不合,僵持不下的。”一位正在寻找寿险股权投资机会的机构人员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
实际上50:50的比例很难突破,要么是极具渠道优势的银行资本,要么就是出价极具竞争力的民间资本,其他很难打破原有股权比例。
例如海康人寿,原股东中海油将50%股权转给同方股份,更名后的同方全球人寿,股权比例仍为50:50。
再如中荷人寿和瑞泰人寿,这两家公司中外双方股东都分别转让过所持股权,除名称外,股东和管理团队也频有变动。2002年成立的中荷人寿前身为首创安泰。2009年其大股东首创集团将股权转让给北京银行,2014年其另一家发起股东ING集团的股权转让给巴黎银行。
瑞泰人寿成立于2004年,2010年中方股东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将50%的股权转给国电资本控股,2013年,外方股东斯堪的亚公共保险又将50%股权转给耆卫人寿保险(南非)有限公司。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