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分红险的领头羊,中国人寿这十年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分红险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如果从管理学的角度,把中国人寿走过的路,归纳为四大管理学定律的体现,是件挺有意思的事。
手表定理:主打分红
“手表定理”,是指当一个人有一块表时,可以清楚地知道时间,一旦同时拥有两块表,反而难以确定时间。对企业而言,意味着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或价值观,只有以一块表为坐标,才能明晰自己的发展方向。
对于中国人寿而言,其选定的“坐标手表”便是分红险。十年前,“当时随着央行连续下调利率,保监会下调预定利率,传统险种出现滞销。”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苏恒轩回忆起当时的情景。
如何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成为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分红险兼具保障和理财功能,正契合了这种市场需求。“消费者需要什么样的产品,我们就提供什么样的产品。”2000年4月,中国人寿率先在市场推出两款分红险,分红险很快在市场上独领风骚。而中国人寿也从此开始了以分红险为主打的策略。
当股市高涨时,分红险投资收益远不及投连险和万能险,其吸引力逊于这两类产品。。亦很难成为快速冲保费规模的武器。然而,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裁万峰却认为,分红险的盈利能力要高于投连、万能险,虽然公司坚持主打分红险,会损失一些保费规模,但可为公司带来更多的利润和更好的盈利性。
苏恒轩认为,分红险带来的稳定现金流和较高的业务价值,能够促进公司业务的发展和效益的提升,保证稳健发展。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精算部盈余分析处高级经理席健介绍说,国外投资者很看重保单的内涵价值,而分红险对内涵价值的作用越来越大。
在香港工作多年的万峰,非常明了香港、国际会计准则与国内会计准则在保费确认上的重要差异:投连、万能险只有很小一部分能被确认为保费收入,而分红险的确认比例要远远大于前两者。此外,与这两个险种相比,分红险的销售和管理成本相对较低。
因此,当国内推行新会计准则后,中国人寿在分红险上的谋略,便体现出其前瞻优势:根据新会计准则,中国人寿2010年首季的保费确认率为94.4%,远高于同业,市场规模受到的影响最小。
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拥有稳定的现金流,是稳健发展的基础。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管理部总经理助理张涤透露,分红险缴费固定,且有续期保费,保险公司可获得稳定的资金来源,得以灵活进行资产负债匹配,投资于周期长、收益高的项目,“分红险积累的稳健的投资资产,让我们能够从容地抓住更多的市场投资机会,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据透露,中国人寿10年来累计的来自分红险的投资资产达7000亿元。
稳定、丰厚的投资收益,能够为消费者提供稳定的收益和红利,得以实现客户利益最大化。苏恒轩进一步指出,“分红险提高了保险覆盖面和渗透率,推动了行业投资管理能力的提升,进一步增强了行业在金融领域的竞争力。”
定位效应:十年坚持
选准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和战略不算难,难在执行力。在噪音中守住自己内心的声音,不为环境干扰,需要定力。正是这种“定位效应”,让中国人寿以分红险主打的策略坚守了十年,成为分红险的领头羊。
十年弹指,人间万象,坚持不易。中国人寿产品开发部总经理助理陈劲松介绍说,中国人寿分红险之路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0年至股改前,第二阶段从2003年到2009年,第三阶段则从2009年新《保险法》实施以来。
十年来,分红险也经历着冷暖交集。随着资本市场“慢熊”转“急牛”,与股市相关度更密的投连险和万能险受到热捧,特别是2007年和2008年上半年,投连险风头无敌,分红险则黯然失色。
据中国人寿知情人士透露,在万马涌向投连险市场时,公司内部对于是否仍坚持分红险亦有激烈讨论,最终分红险主打的策略还是得以力排众议坚持下来。代价则是,2007年市场份额的下滑。对此,中国人寿高层多次强调,“要遵循寿险经营基本规律办事”。
转机来自于2008年。随着股指急转直下,投连险遇冷,分红险的稳健优势凸显,重新受到追捧。中国人寿当年派出的丰厚红利,更是极大地加码了分红险的吸引力。当年中国人寿保费收入在熊市爆发式增长,三月创出了单月保费历史新高。截至2009年底,中国人寿已累计实现分红险保费收入10591.38亿元,保费年均增幅达126.57%,分红期末有效承保人次达4860多万人次。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