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糖尿病管理为切入点
11月2日,中国保监会向大特保发放了全国经纪牌照。十天之后,大特保在上海发布了国内第一款全线上糖尿病保险“退糖鼓”。该产品专为已经患病的糖尿病患者提供健康保障,保障范围涵盖脑中风后遗症、终末期肾病、截肢、眼盲四种高发并发症。此后,大特保这家互联网保险经纪公司还将与国内三大糖尿病健康管理平台——掌上微医、微糖和血糖高管进行深度合作,向用户推出“综合服务包”。这是商业保险机构通过互联网手段进行跨界合作参与患者日常健康管理的又一次尝试。
11月19日,腾讯、丁香园和众安保险联合推出了三家共同打造的腾讯糖大夫智能血糖仪2.0版。众安保险以此为基础推出了“糖小贝计划”,并针对一万份血糖仪配套提供了2亿元保障额度。在合作中三家分工明确:腾讯是整个服务的承载终端,丁香园则依托多年的积累提供医疗资源支持,而众安保险则发挥着保障和激励的作用。
互联网医疗机构和保险企业的合作从糖尿病管理切入是有原因的。
首先,糖尿病患者众多,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市场。糖尿病是目前最活跃的病种,我国糖尿病病人位居全球第一,已经超过1亿。目前,我国每年约有100多万糖尿病新增病例。有研究显示,到2015年,我国口服糖尿病用药市场销售额将超过40亿元。此外,处于疾病前期状态的人数更多,形成了一个拥有数亿稳定用户的巨大市场,对于创业者和投资人的吸引力自不待言。巨大的商业前景使得众多相关企业投身其中,希望能在这一市场上分得一杯羹。其中,也包括互联网医疗机构和保险企业。
此外,从糖尿病切入还和这种疾病的特点有关。糖尿病目前尚无法根治,一朝诊断、终生治疗,为了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有必要对患者进行长期、深度的支持和干预,“慢病管理”成为刚需。而这种管理在医院是没法实现的。医生最多在诊治的时候告诉患者,管住嘴、迈开腿、规范用药、定期检查等等,但在跟踪管理方面却没有能力去做。一项对全国大中城市二级以上医院的统计表明:即使在这些综合实力较强的医疗机构里,糖尿病患者的控制达标率也仅为26%。制约疗效差很重要的因素,是患者缺乏对疾病知识的基本了解,很难充分贯彻医务人员的饮食、运动建议和治疗方案,与医生缺乏必要的沟通交流。
这些为互联网医疗机构进入这一市场创造了机会。
早在2011年,美国就推出一款手机软件“WellDoc糖尿病管家系统”。患者使用该软件实时记录和上传饮食摄入、血糖波动和药物治疗等信息,后台的医护人员在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后,会给予患者个性化的反馈和建议。试验结果表明,坚持使用软件对生活方式和治疗进行有效、及时干预的患者,其糖化血红蛋白(反映血糖控制情况的金指标)比单纯用药治疗的对照组降低1.2%,差异堪比又新添加了一种降糖药。如今,这款软件已成为美国第一个被纳入医疗保险报销的移动应用。
目前,国内糖尿病管理app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来。
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出现了谁来买单的问题。
作为直接受益方的患者目前还不是购买方,绝大多数患者不会长期、持续付费。于是,众多风险投资成为最初的买单方。但风险投资要求投资回报,它肯为培育和占领这个新兴市场买单,但却不肯持续买单,因此必须有新的支付方出现。于是,商业保险进入了这一市场。
患者购买了指定的商业健康险,获得了慢病管理的服务,达到了控制甚至降低血糖的目的,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最终减少医疗费用的支出,险企也从中获益。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