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香港主要保险公司都收到中国人民银行和合作清算银行通知,跨境保险业只允许受理
人身意外险、
医疗保险、交通运输险种,不包括人寿险、投资分红等险种;此外,个人单笔支付金额不得超过人民币3万元;规定自2016年3月12日起生效。
同时,香港部分保险公司也已暂停接受内地人来港以银联卡通过内地第三方支付渠道缴交保费。
早在今年2月4日起,央行规定刷银联卡购买香港保险,每次交易额最高限额5000美元。但当时并未规定每日刷卡次数,也没禁止网上刷卡,一些大额保单便刷卡数十次甚至上百次得以完成。于是,央行随后再放“大招”限购。
香港保险以“便宜”、“理赔范围更广”等优势吸引内地客人。根据香港保险业监理处公布的数据,去年香港保险业内地个人保费为316亿港元,占去年营业总额的24.2%。随着“限购令“的实施,香港保险上市公司包括保诚、友邦、宏利等股价纷纷下跌,3家市值一度蒸发数百亿元。有人说,一场香港保险业的盛宴戛然而止。
限购紧盯资金“搬家”
不过,路并没有都堵死,根据央行的最新规定,
意外险和
医疗险等保障类产品且金额在3万元人民币以下仍可刷卡购买。显然央行有意做了区分,即大额的寿险和投资类保险被禁,保障类仍得以放行。
那么,央行出台“限购”的初衷是什么呢?
业内人士认为,除了香港保单本身的优势,赴港买保险的人群中,不乏通过大额保单将资金转移出境配置境外资产者。内地人赴港无论是购买美元或者港元保单,实际上等同于配置美元资产,因为港元一直盯紧美元。更深的问题是,香港外币大额保单可以质押贷款,实现资金“搬家”。“刷银联卡”成为绕过外汇管制途径、资本外流的重要渠道。